[发明专利]一种平面叠层固体电容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2377.1 | 申请日: | 201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9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马长兆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长兆 |
主分类号: | H01G4/30 | 分类号: | H01G4/30;H01G4/005;H01G4/224;H01G4/2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面 固体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电容器,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平面叠层固体电容器。
背景技术
电容器是电子、电力领域重要器件,特别是在电力领域人们一直追求一种大容量、长寿命、能快速充放电的电容器,于是叠层型固体电容器由此产生。现有多为油浸卷绕式,虽然制造简单,但其结构决定了其空间利用率低、有磁感、不能瞬间充放电。而大容量平面叠层固体电容器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但由于其制造工艺等问题,目前只多用于小容量电子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力图用一种全新的结构和封装方式来实现大容量平面叠层固体电容器功能。它是由绝缘层以及单面附着其上的导电层构成的电极板多层叠压而成,并与输出、入电极一起封装在带有变形区的真空外壳内,由接线柱将电极引至壳外。其特点为:在保证绝缘、耐压的同时利用尽可能薄的电极板多层叠压来实现大容量;利用真空负压使各部件间叠压、接触紧密,保证了内部电极间的介电稳定,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环境对内部电极间介电稳定的影响;其结构也决定了在真空度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具有在外力冲击后自行恢复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电极板立体透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一种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是一种平面叠层固体电容器,电极板是由绝缘层3以及单面附着其上的导电层4构成,并且每块电极板上的导电层4只单边延续至绝缘层3与输出、入电极1、5相接触的端面上;导电层4在绝缘层3的其他三个边留空,用以增加极板间绝缘距离。
如图1、图2所示,电极板相互间水平旋转180°多层叠压,其两侧导电层4单边延续至绝缘层3的端面部分分别与输出、入电极1、5相接触,从而构成相互交错的两组电容电极。为使电极板与输出、入电极1、5接触紧密,在叠压时使相应的电极板凸出一些,同时可在输出、入电极1、5与电极板导电层4接触面上做横向凸起纹等处理方法,保证接触面导电良好。电极板在保证绝缘、耐压的情况下,可尽量做薄些,以增加单位体积内有效电极面积,从而实现大容量的目的。输出、入电极1、5完全相同,即无极性。
如图2、图3所示,带有变形区的真空外壳2,是利用真空负压使外壳在电容封装后将压力传至多层叠压的电极板上,使其叠压紧密保证了电容电极间介电稳定;同时利用真空负压使外壳在电容封装后将压力传至输出、入电极1、5上,使其与电极板端面的导电层4接触更加紧密,进一步增加了接触面的导电性能。因此真空外壳2至少应在电极板叠压方向、输出、入电极1、5与电极板接触面垂直方向设变形区用以达到上述目的。由此可知在外壳真空度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具有在外力冲击后自行恢复的能力。外壳材质可采用尼龙等工程塑料,当用金属等导电材料时,应在内部增加与电容电极间的绝缘层。
接线柱6的位置及形式不限于图3中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长兆,未经马长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23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