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咔唑肟酯类化合物在可光聚合丙烯酸酯类组合物中作为光引发剂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27320.2 | 申请日: | 201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1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钱晓春;胡春青;王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48 | 分类号: | C08F2/48;C08F265/06;G03F7/027;G02B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朱元萍 |
地址: | 2130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咔唑肟酯类 化合物 聚合 丙烯酸酯 组合 作为 引发 用途 | ||
1.式(I)肟酯类化合物在可光聚合丙烯酸酯类组合物中作为光引发剂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如下
其中n=2,m=3或4;
所述可光聚合丙烯酸酯类组合物包含
(A)20-45质量份的碱溶性树脂,该树脂为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共聚物中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为55-70∶5-10∶10-20,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为5000-25000;
(B)10-20质量份的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C)5-7质量份的式(I)所示的肟酯类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光聚合丙烯酸酯类组合物中,碱溶性树脂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式(II)所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该共聚物中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式(II)所示丙烯酸酯的摩尔比为55-60∶5-10∶10-15∶10,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为5000-250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1500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溶性树脂的量为25-35质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的量为15-19质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肟酯类化合物的量为6质量份。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光聚合丙烯酸酯类组合物还含有着色剂、敏化剂、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光聚合丙烯酸酯类组合物含有10-30质量份的着色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光聚合丙烯酸酯类组合物含有0.01-0.5质量份的表面活性剂。
10.一种可光聚合丙烯酸酯类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组分:
(A)20-45质量份的碱溶性树脂,该树脂为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共聚物中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为55-70∶5-10∶10-20,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为5000-25000;
(B)10-20质量份的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C)5-7质量份的式(I)所示的肟酯类化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溶性树脂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式(II)所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该共聚物中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式(II)所示丙烯酸酯的摩尔比为55-60∶5-10∶10-15∶10,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为5000-2500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15000。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溶性树脂的量为25-35质量份。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的量为15-19质量份。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肟酯类化合物的量为6质量份。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光聚合丙烯酸酯类组合物还含有着色剂、敏化剂、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光聚合丙烯酸酯类组合物含有10-30质量份的着色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732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