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调光控制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26659.0 | 申请日: | 2010-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7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家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炎 |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卢业强 |
| 地址: | 51028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调光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调光控制系统,属于自动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LED(Light Emitting Diode)为发光二极管的简称。目前,LED作为一种新的照明光源,以其节能、环保、长寿命的特点,将取代其他类型光源的主要新照明光源。但目前实际使用照明时,许多灯不管外部环境的亮度情况,都是灯全亮,即浪费电,又使光线太强,人眼受损或其他不良的影响。虽然目前也有人做调光控制系统,但因系统复杂,成本高,需要专业人员安装等,特别是这些系统不能分辨来自外部环境的光还是灯自身发出的光,因此不能将光线检测点按放在同一个照明的空间内,不能很好地调节亮度,使得在要求照明空间内的亮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本发明是一种成本低,可以将控制系统放入灯具内的控制方式,能够将检测点安装在要求照明空间内,根据照明空间内亮度的要求,有效地调节灯的亮度。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该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照明行业的一个技术难题:在同一个空间内,调光控制系统不能分辨环境亮度,或系统过于复杂成本过高不能推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调光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自动调光控制系统,包括
检测电路:检测外部环境光的亮度和光的波长是否发生变化,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送给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将检测电路送来的电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对转换得到的数字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分辨是外部环境光还是灯本身发出的光,若是外部环境的光变化,则输出控制信号调节灯的亮度,使外部环境光的亮度加上灯本身发出光的亮度即总亮度保持在用户要求的范围内,否则不调节灯的亮度。
所述控制电路对外部环境的光变化的处理过程为:当外部环境亮度增大时,控制电路输出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使电源给灯供电的电压值或电流值减少,灯的亮度相应减少;当外部环境亮度减少时,控制电路输出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使电源给灯供电的电压值或电流值增大,灯的亮度相应增加。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由集成电路(IC)MCL01实现。
所述检测电路为:由第一类光电传感器和第一电阻构成串联电路连接在所述集成电路的正负极两端,所述第一类光电传感器与所述第一电阻的连接处连接在所述集成电路的电压或电流检测口输入端,所述第一类光电传感器为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等。其中优选为光敏电阻,因为光敏电阻的价格便宜。
所述检测电路还可以为:由光电池、第二电阻和光耦构成串联回路A、所述光耦与第三电阻构成串联电路B,串联电路B连接在所述集成电路的正负极两端,串联电路B的光耦和第三电阻连接处连接在所述集成电路的电压或电流检测口输入端。
所述集成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通过电子开关与灯及灯的供电电源连接。例如:所述电子开关为三极管、场效应管、光耦或晶闸管。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通过将光敏电阻与普通电阻构成的串联电路连接在集成电路的正负极两端,IC检测光敏电阻与普通电阻连接处的电压变化,调节IC输出PWM占空比的比例,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灯的亮度,使外部环境光的亮度加上灯本身发出光的亮度,即总亮度保持在用户要求的范围内。此电路结构简单,经济成本低,能使灯的节能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以光敏电阻作为光电传感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以光敏二极管作为光电传感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以光敏三极管作为光电传感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以光电池作为光电传感器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一种自动调光控制系统包括:
检测电路:在5V直流电压的两端串联两个电阻,一个是固定阻值的电阻RF(为和实施例二中的电阻区别,这里称为第一电阻),另一个是光敏电阻RL。检测电路检测外部环境光的亮度和光的波长是否发生变化,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送给控制电路;根据外部环境光的亮度和波长与灯本身发出光的亮度和波长不同,检测电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也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炎,未经张家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66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