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合成1,3,5-三(N-苯基苯并咪唑基)苯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223992.6 | 申请日: | 2010-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9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 发明(设计)人: | 蔡丽菲;戴雷;赵洪玉;丁彦峰;张伟龙;连俊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阿格蕾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D235/20 | 分类号: | C07D235/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兆君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33 | 代理人: | 初向庆 |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合成 苯基 苯并咪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合成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快速、高效制备化合物1,3,5-三(N-苯基苯并咪唑基)苯的方法,以及产品的升华提纯方法。
背景技术
1987年,美国Kodak公司的邓青云等人以Alq3为发光层、芳香二胺为孔穴传输层成功制备了夹心型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Tang C.W.,et 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1987,51,913)。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Burroughes J.H.,et al.研制了有机聚合物发光二极管(Burroughes J.H.,et al.Nartue,1990,347,5395),这些重大突破极大推动了有机电致发光技术领域的发展。自此之后,各个国家科学家投入了很大精力进行研发,越来越多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被开发和应用。在各种有机发光材料中,1,3,5-三(N-苯基苯并咪唑基)苯是一个广泛使用的电子传输材料,由于大的HOMO、LUMO、三线态能级,1,3,5-三(N-苯基苯并咪唑基)苯作为空穴阻挡材料、磷光主体材料使用。
1,3,5-三(N-苯基苯并咪唑基)苯是美国柯达专利US5645948报道的化合物,但是合成只适合实验室应用,不能工业化。US5645948报道的合成方法主要是高温减压合环,得到产率只有20%,而且需要过柱、升华2次才能纯化使用,这种合成方法不能满足工业的需求。受柯达专利的启发,把N-苯基咪唑基引入不同分子,得到双极性分子,作为磷光主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使用(杨楚罗等,j.phys.Chem..C,2010,114,5193;Ziyi Ge,Teruaki Hayakawa,et al.Adv.Funct.Mater.2008,18,584-590;Yuan-Li Liao,Chi-Yen Lin,Ken-Tsung Wong,Tei-Hung Hou,and Wen-Yi Hung,org_lett,07,9,4511)。这些材料可以做为双功能材料使用,也可以做为磷光主体材料使用;但是1,3,5-三(N-苯基苯并咪唑基)苯仍然成为不可替代的电子传输材料,由于合成工艺的不足,无法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对这个材料的研究只限于器件方面,严重阻碍了材料的工业化推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领域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合成1,3,5-三(N-苯基苯并咪唑基)苯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能工业化生产,且产率高,对该材料的工业化推广有重大意义。
高效合成1,3,5-三(N-苯基苯并咪唑基)苯即式(I)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提供1,3,5-三(N-苯基-N苯基苯胺)苯甲酰胺,其结构如式(II)所述,(2)在缩水剂的作用下,于温度80-200℃下加热反应而得到式(I)化合物。
所述缩水剂为磷酸、多聚磷酸、浓硫酸、乙酸、乙酸和盐酸的混合物、三氯化磷、三氯氧磷
优选反应温度80-180℃。
更优选反应温度80-160℃。
所述合成方法还包括提纯步骤,所述提纯采用升华方式。
所述升华温度为170-380℃,沉积温度25-150度。
优选升华温度为190-360℃,沉积温度25-130度。
更优选升华温度为190-340℃,沉积温度25-100度。
本发明的合成方法是在美国柯达专利US5645948公开的方法上做的改进,在合环步骤中,其原理是缩合去掉三分子水,本发明采用了缩水剂,使得反应条件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实现,且反应历程在几分种内完成,且收率提高很多。该合成方法易实现,易于工业化推广,对于式(I)化合物的工业化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阿格蕾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佛山阿格蕾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39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引导管
- 下一篇:分段ARQ自动重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