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熄焦循环系统的温度压力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23029.8 | 申请日: | 201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4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曹银平;张永庆;王伟民;韩明明;袁正仲;沈元林;金卫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7/02 | 分类号: | G05D27/02;C10B3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19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熄焦 循环系统 温度 压力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干熄焦循环系统的温度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时采集第一关键控制参数,所述第一关键参数控制为排焦量;
采集第二关键控制参数,所述第二关键控制参数为循环风量;
对第一关键控制参数和第二关键控制参数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第一关键控制参数和第二关键控制参数;
根据修正后的第一关键控制参数和第二关键控制参数计算第一关键参数和第二关键参数的匹配度;
基于修正后的第一关键控制参数和第二关键控制参数计算一组响应参数的基准值范围,所述一组响应参数包括:排焦温度T2、锅炉入口温度T6、T3/T4温度、预存段顶部压力、一次除尘负压、循环气体可燃组份、蒸汽出口压力偏差;
计算所述的一组响应参数的报警值范围;
获取所述一组响应参数的实时数据,与所述基准值范围和报警值范围进行比较,如果实时数据在基准值范围之外,发出调整信号,如果实时数据在报警值范围之内,发出报警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循环系统的温度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第二关键控制参数进行修正包括:
在风机出口放散管内设置流量计测量放散的风量;
测量出入干熄炉的总风量;
将循环风量修正为由测得的出入干熄炉的总风量与放散的风量之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循环系统的温度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第一关键控制参数进行修正包括对排焦量进行修正,包括:
定时测量干熄炉内的料位变化,获取干熄炉的单位时间料位变化;
测量干熄炉的横截面积;
将排焦量修正为:排焦量=单位时间料位变化×干熄炉横截面积×0.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循环系统的温度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修正后的第一关键控制参数和第二关键控制参数计算第一关键参数和第二关键参数的匹配度包括:
根据修正后的排焦量,计算匹配的循环风量为:
匹配循环风量=A×排焦量2+B×排焦量+C,其中A取值范围为(-1至+1),B取值范围为0-10,B取值范围为-50至50;
根据匹配循环风量和修正后的循环风量确定一关键参数和第二关键参数的匹配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循环系统的温度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修正后的第一关键控制参数和第二关键控制参数计算一组响应参数的基准值范围包括:
风料比=循环风量/排焦量;
锅炉入口温度T6=k×风料比2+m×风料比+n,其中k取值范围为(1-10)×10-5,m取值范围为-1至+1,n取值范围为500-2000;
或者锅炉入口温度T6=U0.024×排焦量2-V0.55×排焦量+W762.9,其中U取值范围为(1-10)×10-2,V取值范围为-1至+1,W取值范围为200-1000;
排焦温度=D×风料比2+E×风料比+F,其中D取值范围为(1-10)×10-4,E取值范围为-1至+1,F取值范围为200-120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循环系统的温度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所述的一组响应参数的报警值范围包括:
锅炉入口温度T6为锅炉允许最高温度减去30℃;
排焦温度T2为120℃至160℃之间;
一次除尘负压为小于-700pa;
蒸汽出口压力波动范围为出口蒸汽压力的2%;
干熄炉冷却段下部温度T3,为采集分布在干熄炉冷却段下部水平面上的4个点的温度,此4点的温度均值不高于200℃,并且4点温度之间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不大于70℃;
干熄炉冷却段上部温度T4,为采集分布在干熄炉冷却段下部水平面上的4个点的温度,此4点温度均值不高于4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302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性磷矿粉复合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提高薄膜应变线性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