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退镀液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221313.1 | 申请日: | 2010-07-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0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宋振纶;胡依群;王大亮;冒守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23F1/36 | 分类号: | C23F1/36;C23F1/44 |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19 | 代理人: | 张文忠;任汉平 |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钕铁硼 表面 镀层 退镀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退镀液,具体涉及一种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退镀液。
背景技术
钕铁硼的耐腐蚀性能差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为了提高钕铁硼的耐腐蚀性,需要对其进行表面防护处理。使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方法在烧结钕铁硼表面沉积铝镀层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表面防护技术,该技术具有绿色无污染、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利用PVD法在烧结钕铁硼表面镀铝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次品或者废品,为了将产生的次品或者废品再次回收利用,需要将铝镀层退除。目前,去除铝镀层的退镀液大部分是针对玻璃、塑料制品等非金属表面的铝镀层而言,将该类退镀液用于烧结钕铁硼表面的铝镀层时,对烧结钕铁硼基体的损伤较大,当铝镀层退除后烧结钕铁硼基体的磁性能降低很多,将影响其再利用,甚至不能进行再利用。
因此,随着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广泛应用,急需开发一种对烧结钕铁硼基体损伤小、能够快速均匀地退除结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退镀液,以满足烧结钕铁硼基体的再利用,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退镀液,该退镀液具有对烧结钕铁硼基体损伤小,能够快速均匀地退除结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优点。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退镀液,溶剂为去离子水,溶质的各组分及其含量如下:
氢氧化钠 20~50g/L
碳酸钠 150~200g/L
络合剂 2~6g/L
缓蚀剂 1~4g/L
表面活性剂 2~5g/L。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上述络合剂是四水合乙二胺四乙酸四钠、三聚磷酸钠和柠檬酸钠中的一种;当络合剂是四水合乙二胺四乙酸四钠时,四水合乙二胺四乙酸四钠的含量为2~5g/L;当络合剂是三聚磷酸钠时,三聚磷酸钠的含量为3~6g/L;当络合剂是柠檬酸钠时,柠檬酸钠的含量为2~5g/L。
上述缓蚀剂是六次甲基四胺或者柠檬酸三铵。
上述表面活性剂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或者聚乙二醇;当表面活性剂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含量为3~5g/L。
本发明一种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退镀液中各组分的作用分别为:氢氧化钠作为腐蚀剂与烧结钕铁硼表面的铝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铝溶解;碳酸钠作为辅助盐调节本发明的退镀液的pH值,降低了该退镀液的成本,同时提高了其稳定性,延长了其使用周期;络合剂用于络合烧结钕铁硼表面的金属铝离子,从而促进金属铝的溶解,提高了铝镀层的溶解速率;缓蚀剂用于减缓或者阻止本发明的退镀液对烧结钕铁硼基体的腐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退镀液因其合理的组分与含量的设计,能够快速均匀地退除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同时降低了对烧结钕铁硼基体的损伤,另外,本发明的退镀液生产成本低、稳定性高并且使用周期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按照本发明一种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退镀液中的组分与含量配制退镀液,在需要进行铝镀层退镀的烧结钕铁硼工件中选取20个样品作为对比样品备用,对应每个实施例配置的退镀液,在该烧结钕铁硼工件中选取20个样品浸泡在该实施例配置的退镀液中,待铝镀层退镀完成后取出该样品,用超声波清洗、干燥后作为实施例样品。然后,分别测试对比样品与经该实施例的退镀液退去铝镀层后的实施例样品,观察铝镀层退镀前后烧结钕铁硼工件的磁性能变化。
以下实施例1-5中使用的烧结钕铁硼工件选用牌号为35HT、尺寸为5.2×5.2×2毫米3、表面为铝镀层的磁钢。首先在磁钢中选取20个样品作为对比样品。
实施例1:烧结钕铁硼表面铝镀层的溶剂为去离子水,溶质的各组分及其含量如下:
氢氧化钠 20g/L;
碳酸钠 150g/L;
络合剂:三聚磷酸钠 4g/L;
缓蚀剂:柠檬酸三铵 1g/L;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3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13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