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压伤口照护系统的回馈控制方法及负压伤口照护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18972.X | 申请日: | 2010-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4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姚南光;吴志文;苗罗华;简仁建;李丽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伤口 照护 系统 回馈 控制 方法 | ||
1.一种负压伤口照护系统的回馈控制方法,负压伤口照护系统包含一伤口包扎装置及一与伤口包扎装置连通的集液袋,而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运转模式,运转模式下于该伤口包扎装置的开口处形成一负压环境,而该集液袋内则相对构成正压环境,对该负压环境执行一负压侦测程序,并对该正压环境执行一正压侦测程序,依据正压侦测程序及负压侦测程序的侦测结果回馈调整正压环境及负压环境的压力值。
2.根据权利要求1负压伤口照护系统的回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该伤口包扎装置的开口处形成一负压环境步骤中是将一泵设置于伤口包扎装置与集液装置之间,启动泵抽离伤口包扎装置的开口处的流体,而构成负压环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压伤口照护系统的回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正压侦测程序包含以下步骤:
侦测目前正压值,是由一正压侦测器侦测集液袋的侦测端的正压值;
判断集液袋的侦测端正压值是否异常,若目前正压值位于异常值则停止泵运转,并结束运转模式;反之,若目前正压值位于正常值,则维持泵运转并回到侦测正压值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负压伤口照护系统的回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负压侦测程序包含以下步骤:
侦测目前负压值,以一负压侦测器侦测伤口包扎装置的开口处目前的负压值;
判断目前负压值是否异常,若目前负压值位于异常值则发出异常警示,并结束运转模式;反之,若目前负压值位于正常值,则维持泵运转并回到侦测负压值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负压伤口照护系统的回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运转模式的前进一步包含有一检测模式,该检测模式包含以下步骤:
充气步骤,启动微型泵透过流体管路进行充气;
侦测目前正压值,通过正压侦测器侦测集液袋的侦测端的目前正压值;
判断目前正压值是否异常,目前正压值位于异常值则发出异常警示,并结束检测模式;反之,则结束检测模式,并进入运转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压伤口照护系统的回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运转模式的前进一步包含有一检测模式,该检测模式包含以下步骤:
充气步骤,启动微型泵通过流体管路进行充气;
侦测目前正压值,通过正压侦测器侦测集液袋的侦测端的目前正压值;
判断目前正压值是否异常,目前正压值位于异常值则发出异常警示,并结束检测模式;反之,则结束检测模式,并进入运转模式。
7.一种负压伤口照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控制器;
一感测器,其与控制器间形成电连接,感测器具有一负压侦测器与一正压侦测器以侦测压力,且具有一泄压阀;
一致动器,其具有一微型泵,微型泵与感测器间形成电连接线路;
一集液装置,其包含有一集液袋;
一伤口包扎装置,其具有一开口;
其中感测器与集液袋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感测器与伤口包扎装置形成另一流体流动路径;
其中伤口包扎装置、致动器和集液袋形成一流体流动路径且致动器介于伤口包扎装置与集液袋之间,当微型泵作动时,于伤口包扎装置的开口处形成负压环境并抽取液体,液体通过致动器流入集液袋中,则集液袋中形成正压环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压伤口照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感测器与控制器间设有可拆解的电连接线路,致动器的微型泵具有一入口段及一出口段,微型泵与感测器间设有可拆解的电连接线路,且微型泵的入口段与感测器间设有可拆解的流体管路,集液装置的集液袋具有一进口端及一侦测端,侦测端与感测器间设有可拆解的流体管路,且进口端与微型泵的出口段间设有可拆解的流体管路,伤口包扎装置与感测器间设有可拆解的流体管路,且伤口包扎装置与微型泵的入口段间设有可拆解的流体管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压伤口照护系统,其特征在于,伤口包扎装置包含有一伤口封膜及一导液单元,所述伤口包扎装置的开口成形于伤口封膜上,导液单元连接于开口且具有生物相容带状过滤材质,导液单元固设于伤口封膜上,导液单元与负压感测器及泄压阀间设有可拆解的流体管路,导液单元与微型泵的入口段间设有可拆解的流体管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雃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雃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897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