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昆布氨酸及其可药用盐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18143.1 | 申请日: | 2010-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82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均洪;吴汝林;张媛媛;王繁业;杨丰科;夏亚穆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29/26 | 分类号: | C07C229/26;C07C227/18;C07C227/42;A61K31/198;A61K9/48;A61K9/20;A61P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6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昆布 氨酸 及其 药用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高血压的药用化学品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昆布氨酸及其可药用盐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昆布氨酸是海带中一种具有降压活性的非蛋白质氨基酸(5-氨基-5-羧基戊基三甲铵),分子式:C9H21N2O2,分子量:189.22,其可药用盐包括:(1)昆布氨酸盐酸盐,分子式:C9H21N2O2·HCL,分子量:225.68;(2)昆布氨酸苯磺酸盐,分子式:C9H21N2O2·C6H6O3S分子量:347.4;(3)昆布氨酸马来酸盐,分子式:C9H21N2O2·C4H4O4,分子量:305.22;(4)昆布氨酸甲磺酸盐分子式:C9H21N2O2·CH4O3S,分子量:285.32。
用多种动物(犬、猫、大鼠、豚鼠等)进行降压试验表明,昆布氨酸降压效果确实可靠,存在明显量效关系,对其降压机制研究表明,褐藻氮酸的降压作用与α和β受体无关,而与其对胆碱受体的激动有关。初步临床验证表明,昆布氨酸服用方便,病人易接受,降压效果好,同时兼降胆固醇作用,一药多用。对重要脏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国专利CN97123269.5公开了一种昆布氨酸的制备方法,具体方法是采用碳酸铜与赖氨酸发生螯合反应,形成铜离子与赖氨酸的螯合物,从而掩蔽α-氨基和羧基,甲基化试剂采用了硫酸二甲酯,解屏蔽试剂采用了硫化氢,都是有毒有害的原料,对于工业化生产和环境都不利,且得到的产品为黄色油状固体,纯度为60.7%,不能达到药用标准。
中国专利CN200410024504.3也公开了一种N-三甲基赖氨酸清洁化的生产和应用方法,该专利将专利CN97123269.5中的碳酸铜换成了硫酸锌,将甲基化试剂换成了环保的碳酸二甲酯,解屏蔽试剂换成了EDTA-2Na,采用一次离子交换柱对产品进行了提纯,但是未给出纯度数据,所以不能得出其收率。
中国专利CN200610069978.9进一步对专利CN200410024504.3的技术进行了改进,将氢氧化钠换成了氨水,采用两次离子交换柱对产品进行了纯化,纯度达到98.3%,没有给出收率。但是,一般药用级的产品纯度应该高于98.5%。
简单的说,昆布氨酸制备反应可分为3个环节,1、螯合反应,2、甲基化反应,3、解屏蔽反应。针对上述的反应,现有技术存在2个重大缺陷,它们降低了昆布氨酸的收率,增加产品分离纯化难度:
1、在上述反应中,螯合反应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随后的甲基化反应。如果未螯合的L-赖氨酸参与反应,必然得不到所要的产品,增加副反应,降低产品纯度,增加分离纯化的成本。现有的螯合技术不可能将L-赖氨酸全部与锌或铜离子螯合,最高的螯合率约85-89%,因此,按上述3个发明的技术,必然有部分未螯合的L-赖氨酸进人下一步的甲基化反应。这显然是现有技术难于克服的缺陷,直接影响了产品收率和产品质量。所以,必须加以改进。本发明将采用先分离纯化L-赖氨酸锌产品,然后再进行甲基化反应的技术方案来消除此技术缺陷。
2、上述两个专利(CN200610069978.9,CN200410024504.3)采用的甲基化试剂为碳酸二甲酯,但在甲基化的过程中碳酸二甲酯不溶于水相,实际上反应是在两相体系中完成,增加了反应的难度,反应不完全,导致一甲基化和二甲基化的产物增多。而且,为了提高反应速度,不得不提高反应温度,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副反应,降低了产品收率,增加了产品纯化成本。因此,这一技术缺陷必须加以改进。
相转移催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日趋广泛的一种新的合成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相转移催化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时间短、收率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反应中,适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本发明将采用相转移催化剂来克服第二个技术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81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盐酸氨溴索组合物注射液
- 下一篇:近红外吸收防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