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润滑油基础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17521.4 | 申请日: | 201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1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吕涯;欧阳福生;严正泽;熊金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M145/16 | 分类号: | C10M145/16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谈顺法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油 基础油 低温 流动 性能 改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润滑油基础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由反丁烯二酸脂肪酸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反应生成的润滑油基础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含蜡的油品在低温下会析出蜡晶体并逐渐交联成网状,油则吸附在蜡晶体上形成凝胶体,好像海绵吸水一样,使油失去流动性。在润滑油生产中,为了改善油品的低温流动性,往往在基础油中加入0.01%-1%的降凝剂,以降低油品的倾点或凝点。
油品中添加了降凝剂,并不能阻止蜡结晶的析出。油品的浊点和结晶时释放的凝固热并不因降凝剂的存在而变化。在有降凝剂存在时,由于降凝剂分子在蜡晶表面的吸附或与其共晶,对蜡晶的生长产生定向作用。抑制蜡晶向平面方向生长,促使其向增厚的方向发展,从而得到比较均一的等方形结晶。另一方面,降凝剂分子的极性基团阻止蜡晶间的粘接作用。有降凝剂存在时,蜡晶间不能粘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保持油品在低温下的流动性。润滑油基础油的降凝剂通常是各种类型的聚合物,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酯、聚a烯烃、烷基萘等。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6年第7期刊登的《新型油品降凝剂的合成与性能》一文报到了苯乙烯一马来酸二异辛酯一丙烯酸十八酯三元共聚降凝剂的合成方法和对150#基础油的降凝作用。
《炼油技术与工程》2005年第5期刊登的《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与应用效果研究》报到了苯乙烯马来酸酐C12~C16混合脂肪醇酯的合成方法和对润滑油基础油的降凝效果。
已有技术制得的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不仅工艺复杂,收率低,而且降凝效果也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同时降凝效果稳定、应用范围较广的润滑油基础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润滑油基础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动性能改进剂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的:
1)、反丁烯二酸与脂肪族伯醇在酯化催化剂的存在下,在有机溶剂中,升温至110~160℃,反应2~10小时,进行酯化反应,冷却到室温(20~30℃),得到混合酯化物反丁烯二酸脂肪酸脂为中间产物,反丁烯二酸脂肪酸脂的结构式为:
式中R为C12~C24的链烷基;
其中,所述的反丁烯二酸与脂肪族伯醇的摩尔比为1∶(1.5~2.5),优选的反丁烯二酸与脂肪族伯醇的摩尔比为1∶(1.8~2.2),
所述的酯化催化剂为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钛酸酯、离子交换树脂中的一种,优选为对甲苯磺酸、钛酸丁酯、离子交换树脂酯的一种,酯化催化剂用量为反丁烯二酸重量的5~50%用量,
所述的酯化反应的反应温度优选为110~140℃,反应时间优选为3~7小时,
所述的用于酯化反应的脂肪族伯醇,采用混合醇,其醇基的碳数为12~24,优选的脂肪酸伯醇的碳数为14~22,
所述的有机溶剂,可以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石油醚、溶剂油或煤油,优选的溶剂为甲苯或二甲苯,溶剂用量与反丁烯二酸和醇的总量的重量比为1∶(0.5~2);
2)、通入氮气,中间产物在引发剂作用下,与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进行自由基溶液聚合反应,加热升温至70~110℃,反应3~8小时,反应得到润滑油基础油流动改进剂;
所述的中间产物反丁烯二酸脂肪酸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1∶(0.5~1)∶(0.8~1.2),优选的中间产物反丁烯二酸脂肪酸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1∶(0.5~0.8)∶(0.9~1.1),
所述的引发剂选自过氧化酯类化合物、过氧化二酰物、过氧化二烷基物、烷基过氧化氢、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二硫化钾、二硫化铵、烷基二硫化物、二硫化酯、烷基二乙醇胺、烷基硼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引发剂为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十二酰、异丙苯过氧化氢、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的引发剂是是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腈,
引发剂用量为醋酸乙烯酯重量的0.2%~5%,
所述的流动改进剂的重均分子量在5000~30000,优选的流动改进剂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20000。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75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