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憋防护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17009.X | 申请日: | 201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4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周柏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柏云 |
主分类号: | A62B7/10 | 分类号: | A62B7/10;A62B9/02;A62B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3000 江西省吉安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呼吸道无憋防护器,适用于劳保行业。
背景技术
现市场上的呼吸防护用品除了常用的白色多层纱布类口罩外,一般用于防尘和防毒的口罩都是用一面罩把鼻子和嘴部位都密封起来。一种是在罩体上安设很多通气孔,内用聚氨酯海绵和无纺布(带静电吸尘的)作过滤层,空气任其进出的这类口罩叫简便式防尘口罩;另一种则是在壳体上安装呼气阀和吸气阀防尘装置的叫往复式防尘口罩,安装吸气阀防毒装置(用活性碳作过滤层)的叫往复式防毒口罩。
此类口罩由于封腔过大(国家标准称为死腔),人呼出的残存气体存留在其中,吸气时又被反复吸进,因此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高,时间一长,腔内温度升高,使人不舒服,有憋气感;另外壳体体积和重量较大,不灵便,有碍于劳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结构上大大地加以改进,极大的减少了封腔(国家标准规定从鼻孔到呼气阀、吸气阀之间的封闭腔为死腔),并减少了脸面壳体的体积和重量,加强了防护效率,具体办法如下:
用无毒橡塑材料根据人的鼻子和上嘴唇形状压制出一软壳体,其中鼻子部位是外罩形体,上嘴唇部位是内贴式封腔形体,为便于阐述,根据方位和形体上嘴唇封腔分为四部份,见图1和图2。
a、是两鼻孔和鼻尖的贴附层,呈半圆形,中间面与两鼻孔和鼻尖形状相同,能密贴于两鼻孔和鼻尖部;正对鼻孔处有两Φ10mm圆孔相通,见图1a、图2a。
b、是上嘴唇贴层,根据上嘴唇相应形状做成,呈圆弧形,上下缘呈一弧线,两侧下部与上嘴唇下边平齐,见图1b、图2b。
c、正立面弧状斜面层,成一品字形,与两鼻孔和鼻尖贴附层成斜面,中间安装一呼气阀,见图1c、图2c。
d、两侧圆弧形面层,凸起呈半圆体,两侧各安装一吸气阀,见图1d、图2d。
以上四部分相应位置各边连接在一起,组成上嘴唇封腔,其特点是小巧,实用。
上嘴唇封腔下边缘成圆弧形,中间高,两侧低,并向外翘起。两侧翘起部各有一裂孔,使腔中的冷凝水能渗透滴下,不会粘附到脸面上。
边缘贴附层分两部分,鼻子部位的外罩式壳体与脸面接触处附有宽度为8mm-10mm的内卷式薄软边,上嘴唇部位壳体两侧附有宽度为5mm的薄软边,密贴于脸面部,使用时舒适无凸痛感。
壳体两侧的吸气阀通过无毒乳胶管(Φ8mm长500mm)与空气过滤装置连接在一起,空气过滤装置安装在颈下部,减少了壳体的体积和重量,使用更轻巧、便利。
空气过滤装置可分为防尘装置(无纺布静电吸尘过滤层)和防毒装置(用活性碳作过滤层)。
附图说明
图1是无憋防护器的正视面示意图。
图2是无憋防护器的左侧视面示意图。
图3无憋防护器的A-A向剖视示意图。
图4是无憋防护器呼气阀剖视示意图。
图5是无憋防护器呼气阀盒盖的正视面示意图。
图6是无憋防护器吸气阀横向外观示意图。
图7是无憋防护器使用示意图。
其中:1、是无憋防护器的主壳体。
2、是无憋防护器的边缘贴附层。
3、是无憋防护器的呼气阀。
4、是无憋防护器的固定伸缩系带。
5、是无憋防护器的吸气阀,呈管状,硬塑,Φ8mm-10mm长25mm-30mm,吸气口呈斜面,顺其气流方向,增大了出气面积;薄橡胶片(最好是硅橡胶片)固定密闭于吸气口上,能开启自如。
6、无毒乳胶管(Φ8mm长500mm)。
7、冷凝水渗透孔(两个)。
8、鼻孔通气孔(两个)。
为加强呼气阀防护作用,特设:
9、呼气阀盒盖,密盖在呼气阀主壳体上,正面呈球弧形,使内部形成较均匀的气流通道。
10、盒盖出气孔管(Φ10mm)在球弧面中央,向外凸出15mm,加长了空气通道。
11、盒盖内部辐射导流板,4条,使腔内形成导流通道,防止气流形成旋涡流。
盒盖通过以上三部分装置,使呼出的气体冲出阀门,经过导流通道,再冲出气管孔;呼气阀阀门吸气关闭的瞬间,负压使空气回流一段,又被呼气排出,外界不干净的空气始终进不了阀门内,高效。
12、呼气阀阀门(同老产品一样,最好用硅橡胶片)。
13、呼气阀固定支架(同老产品一样,硬塑)。
14、呼气阀通气孔(同老产品一样,在支架间隙)。
15、吸气阀阀门,用薄橡胶片(最好是硅橡胶片)固定封闭在盾斜面上,开启自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柏云,未经周柏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70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