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方法及其模块架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16473.7 | 申请日: | 2010-07-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4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珲;刘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橙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32 | 分类号: | G06F1/32;G01C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忠辉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 无线 装置 节能 方法 及其 模块 架构 | ||
1.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便携无线装置的控制电路中引入红外距离感知模块,通过红外距离感知模块采样一定时间内红外光脉冲被人体反射后的强度变化感知人体与便携无线装置间的实际距离,根据距离感知的结果驱动或关断便携无线装置的工作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便携无线装置内的红外距离感知模块向周边实时发送红外光脉冲信号,无人体接触或与人体实际距离大于系统预先设定的距离阈值时,检测到的红外光脉冲信号反射强度低于同系统预先设定的距离阈值相对应的信号强度,红外距离感知模块采样并判定便携无线装置为节能状态;人体接触便携无线装置或与人体实际距离小于系统预先设定的距离阈值后,红外光脉冲信号被人体反射,检测到的红外光脉冲信号反射强度高于同系统预先设定的距离阈值相对应的信号强度,由红外距离感知模块根据接收到反射信号的强度进行采样,判定便携无线装置为工作状态;使用完毕人体与便携无线装置分离或与人体实际距离大于系统预先设定的距离阈值后,检测到的红外光脉冲信号发射强度低于同系统预先设计定的距离阈值相对应的信号强度,红外距离感知模块采样并判定便携无线装置为节能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所述节能方法的便携无线装置种类至少包括无线鼠标、无线键盘、无线耳机及无线生命体征采集器,均具有功能相同而硬件相差异的电源模块及射频模块,且各种便携无线装置分别具有与各自功能相对应的工作模块,其中所述电源模块、射频模块及工作模块均包含节能、工作两种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状态包括:浅睡眠状态、深睡眠状态以及完全关断状态。
5.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模块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于便携无线装置内的红外距离感知模块、与所述红外距离感知模块一I/O端双向信号相连的主控芯片、与所述主控芯片其它I/O端双向信号相连的工作模块及射频模块,以及与所述主控芯片输入相连的电源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模块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芯片为单片机处理器,具有用于预设红外光脉冲反射信号采集时间长短的时钟单元,以及用于根据反射信号强度判别人体与便携无线装置实际距离的比较单元,所述单片机处理器内预置设有人体接近情况下红外光脉冲反射信号的参考阀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模块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无线装置为无线鼠标,红外距离感知模块设于鼠标按键正下方或正对掌心的鼠标外壳内,所述工作模块为光学控制模块,与射频模块、红外距离感知模块分别双向信号连接到主控芯片上,所述主控芯片输入相接有电源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模块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无线装置为无线键盘,红外距离感知模块设于键盘外壳下方框架内,所述工作模块为键盘扫描模块,与射频模块、红外距离感知模块分别双向信号连接到主控芯片上,所述主控芯片输入相接有电源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模块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无线装置为无线耳机,红外距离感知模块设于耳机传声器上方,所述工作模块为音频处理模块,与射频模块、红外距离感知模块分别双向信号连接到主控芯片上,所述主控芯片输入相接有电源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无线装置的节能模块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无线装置为无线生命体征采集器,红外距离感知模块设于采集器探针或探头旁侧,所述工作模块为生命体征采集及无线发送模块,与射频模块、红外距离感知模块分别双向信号连接到主控芯片上,所述主控芯片输入相接有电源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橙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橙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647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