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气过滤器及其机箱安装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14527.6 | 申请日: | 201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9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杨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卫 |
主分类号: | B01D46/10 | 分类号: | B01D46/10;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 过滤器 及其 机箱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灰尘进入电子、机械设备机箱内的空气过滤器及其机箱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机械设备,在其工作运转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的热量,通常都是在其外壳或者机箱上设置有散热装置将其内部的热空气排出,因此,必须在所述设备外壳或者机柜上设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
目前,众多设备都是采用在其表面开设小孔、槽的方式进行散热。其表面开设的小孔或槽,本身在换气过程中会带入灰尘,而且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静电也可将灰尘吸附进入机体内部,由于附着和沉积原理,经过一段时间就结成了厚厚的灰尘饼。
然而,很多设备都对灰尘比较敏感,一旦进入灰尘将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而且还会降低该设备的工作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设备进入灰尘降低设备使用寿命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透气又防尘的新型空气过滤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气过滤器,包括一外框,在所述外框的内部设置有纵横交错的筋条,在所述筋条上覆盖有一防尘网。
优选的,所述防尘网为聚氨脂防尘网。
优选的,在所述筋条上还粘连有AB胶;在所述筋条上覆盖有一聚氨脂防尘网,具体是:所述聚氨脂防尘网与筋条之间通过所述AB胶粘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外框、以及所述筋条,通过铝板、或镀锌板经模具冲压形成。
优选的,在所述外框的一侧边还连接有一面板,在所述面板的一端安装有一松不脱螺钉。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所述空气过滤器的机箱安装结构,为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机箱安装结构,包括一壳体,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一形状、大小与所述空气过滤器相适应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位于壳体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的部位。
本发明使用时,将空气过滤器安装在其对应设备的机箱安装结构中,由于防尘网中具有空间的网格结构,灰尘到达防尘网时,在惯性碰撞、拦截、扩散作用下被阻挡在设备之外;同时,又不形成对空气较大的阻力,使空气分子可自由穿越防尘网。由于防尘网较细软,该空气过滤器的外框及其内部的筋条都起支撑防尘网的作用;机箱(壳)内置电子或机械设备,其机箱安装结构将空气过滤器容纳在机箱(壳)中,位于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的部位(散热孔、散热槽),则既能很好的进行空气交换散热,有能防止灰尘进入设备内部,进而延长对应设备的使用寿命。
由上可知,使用本发明结构既能防止灰尘进入设备,又能很好的进行空气散热交换,进而延长对应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空气过滤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空气过滤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箱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外框 11、筋条
12、网格 2、AB胶
3、防尘网 4、面板
5、松不脱螺钉 6、壳体
7、安装槽 8、散热板
9、螺丝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气过滤器,包括外框1,在外框1的内部设置有纵横交错的筋条11,在所述筋条11上覆盖有防尘网3(图中仅仅示意性画出了一部分),筋条11与防尘网3之间通过AB胶2粘接在一起,该空气过滤器的整体厚度为3至5毫米。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筋条与防尘网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将防尘网3钉在外框1上、将防尘网3夹在外框1上等等方式,只要将防尘网3固定在外框1上即可。
其中,所述防尘网3为聚氨脂防尘网,该聚氨脂防尘网具有空间三维交错网孔,其孔隙的大小在15至60ppi之间,能够满足不同设备对于通风与防尘效率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此,防尘网3也可为其他材料的防尘网,如:PVC冲孔网、尼龙网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卫,未经杨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45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