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排六角铣削头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12852.9 | 申请日: | 201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0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宏伟;刘兴全;王永明;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C3/00 | 分类号: | B23C3/00;B23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六角 铣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排六角铣削头,用于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端部通风槽、孔及腰孔加工。
背景技术
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是汽轮发电机组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不同发电量的机组转子线圈数、线圈的长度、宽度、厚度,两端通风槽的结构尺寸、孔及腰孔的大小、数量是不同的。每台机组线圈数量大约为300~700根,线圈的长度范围为5~10米,宽度为28~50毫米,厚度为5~15毫米,端部通风槽宽度为4~35毫米,孔及腰孔径为φ4~φ35毫米。可见线圈品种繁多,线圈端部通风槽、孔及腰孔的加工量巨大。此外线圈通风槽、孔和腰孔的加工质量也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机组的通风散热效果。目前国内对线圈通风槽的加工多采用在普通立式或卧式铣床上用立式棒铣刀或卧式盘铣刀铣削,对孔及腰孔的加工采用立式棒铣刀铣削。通风槽、孔和腰孔的加工需在不同的设备上分别完成,加工工艺复杂,加工质量难以提高,加工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线圈通风槽、孔和腰孔的加工采用数控加工中心完成,除人工上下料外整个加工过程由程序控制,线圈仅需一次装夹就可同时完成对线圈通风槽、孔和腰孔的加工,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高,工人劳动强度低,设备先进。与其相比已明显看出了我们的落后。针对目前国内火电汽轮发电机组生产形势和生产厂转子线圈端部通风槽、孔及腰孔加工实际状况,急需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实现转子线圈端部通风槽、孔及腰孔加工自动化。据了解购买国外设备需几千万人民币,而其关键技术是铣削头,这恰恰是人家的专利技术,我们无法获得,因此迫切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设计出能满足自动化控制、通用化程度高、含盖产品范围广、加工质量高、寿命长、生产效率高的双排六角铣削头,用于火电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端部通风槽、孔及腰孔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通用化程度高、加工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的双排六角铣削头。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发明为一种双排六角铣削头,用于火电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端部通风槽、孔及腰孔加工,其特征是:六角头输出端分别装有主轴I和主轴II,主轴I和主轴II圆周六等分布置,并排两列六对,共计十二个,主轴I和主轴II柄部插刀孔可同时安装六组不同的立铣刀,主轴I外圆与轴承II、轴承V、齿轮III、锥齿轮I内孔配合联结,轴承II、轴承V外圈与六角头相应主轴孔配合联结,主轴II外圆与轴承IV、轴承VI和齿轮IV内孔配合联结,轴承IV、轴承VI外圈与六角头相应主轴孔配合联结,过渡轴位于主轴I和主轴II之间,过渡轴与主轴I和主轴II对应圆周六等分布置,过渡轴外径与轴承III、惰轮内孔配合联结,轴承III外圈与六角头对应孔配合联结,六角头输入端安装有传动轴,传动轴与主轴I对应圆周六等分布置,单一传动轴轴线与相对应主轴I、主轴II轴线位于同一剖面内,传动轴的外圆与轴承VII、轴承VIII、锥齿轮II、齿轮V内孔配合联结,轴承VII、轴承VIII外圈与六角头输入端对应孔配合联结,齿轮VI安装在主电机的输出轴上,齿轮VI与齿轮V啮合,锥齿轮II与锥齿轮I啮合,齿轮III与惰轮啮合,惰轮与齿轮IV啮合,主电机的转速经齿轮VI和齿轮V啮合传动带动传动轴回转,经锥齿轮II和锥齿轮I啮合传动带动主轴I回转,经齿轮III、惰轮啮合传动和惰轮、齿轮IV啮合传动带动主轴II回转,实现主轴I、主轴II同步同向主切削回转运动,六角头输入端外圆与轴承I、齿轮I内孔配合联结,齿轮I与齿轮II啮合,齿轮II安装在伺服减速机输出轴上,伺服减速机安装固定在偏心法兰上,偏心法兰安装固定在箱体上,主电机安装固定在燕尾导轨上,燕尾导轨沿导轨座导面上下滑动,位置由定位块限定,定位块固定在座上,座固定在导轨座上,导轨座固定在箱体上,液压缸与缸座联结固定,缸座安装固定在导轨座上,液压缸活塞杆端部与压块联结固定,压块与燕尾导轨联结固定,弹簧安装在螺杆上,螺杆与支座螺纹联结,并由螺母锁紧,支座固定在导轨座上。
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28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