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镜头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8088.8 | 申请日: | 201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8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林后尧;余盛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G02B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镜头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镜头模组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应用到数码相机、摄像机及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中。
在人们对数码相机、摄像机及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追求小型化的同时,对其拍摄出物体的影像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希望拍摄物体的的影像画面清晰。物体的成像质量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装过程中,镜头模组中的各镜片的光轴是否对齐。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一种镜头模组10包括一镜筒12,及依次设置于镜筒12内的第一镜片14、间隔环18及第二镜片16。组装时,将第一镜片14、间隔体18及第二镜片16依次垂直组装到镜筒12内,从而第二镜片16通过间隔环18与第一镜片14共同配合成像。但是,在镜头模组10的组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第一镜片14的光轴与第二镜片16的光轴偏离,从而影响镜头模组10的成像质量,进而降低镜头模组10的组装良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提高组装良率的镜头模组。
一种镜头模组,包括一镜筒、一第一镜片及一第二镜片。该镜筒具有一第一端面、与该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及连接该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内壁,该镜筒的内壁围成一圆柱形收容孔,该收容孔贯穿该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该收容孔具有一中心轴,该镜筒的内壁沿其圆周方向凸出形成有环状凸起,该环状凸起与该收容孔同轴,该环状凸起具有一邻近于该第一端面的第一接触面及一远离该第一端面的第二接触面,该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均呈截头圆锥状,且该第一接触面的横截面圆形半径在远离该第一端面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该第二接触面的横截面圆形半径在远离该第二端面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该第一镜片包括一第一光学部和围绕该第一光学部外围设置的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光学部具有一第一光轴,该第一固定部具有一第三接触面,该第三接触面为截头圆锥状并与该第一光轴共轴,该第一镜片收容于该镜筒内,且该第三接触面的横截面圆形半径在远离该第一端面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该第三接触面与该第一接触面紧密接触。该第二镜片包括一第二光学部和围绕该第二光学部外围设置的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光学部具有一第二光轴,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第四接触面,该第四接触面为截头圆锥状,该第二镜片收容于该镜筒内,且该第四接触面的横截面圆形半径在远离该第二端面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该第四接触面与该第四接触面紧密接触。
该镜头模组利用了镜筒内部设置环状凸起,并使环状凸起具有两个环状的且倾斜于镜筒的收容孔的中心轴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而第一镜片具有与该第一接触面紧密接触的第三接触面,第二镜片具有与该第二接触面紧密接触的第四接触面。该第一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的配合可使第一镜片在镜筒内精确定位,第二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的配合可使使第二镜片在镜筒内精确定位,藉此可防止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之间发生光轴偏移,进而可提高镜头模组的组装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镜头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镜头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镜头模组的分解剖面示意图。
图4是组装图2中镜头模组的过程中第一镜片组入镜筒时的示意图。
图5是组装图2中镜头模组的过程中第一压合片和间隔环组入镜筒时的示意图。
图6是组装图2中镜头模组的过程中第二压合片组入镜筒时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镜头模组 200
镜筒 22
第一镜片 24
第二镜片 26
第一压合片 28
第二压合片 30
间隔环 32
环状凸起 34
第一端面 222
第二端面 224
收容孔 226
内侧面 228
第一接触面 230
第二接触面 232
间隔面 234
第一光学部 242
第一固定部 244
第一表面 2442
第二表面 2444
第一连接面 2446
第三接触面 246
第二光学部 26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80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