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质块粒成型方法及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07887.3 | 申请日: | 2010-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5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滕克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滕克禹 |
| 主分类号: | B30B11/20 | 分类号: | B30B11/20;B30B15/06;B30B15/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600 山东省莱西***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质块粒 成型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原料的成型技术和机械设计,具体的说,是将有粘结特性的生物质原料加碱性物质,再与普通干性生物质原料,经合理的配比混合后,极易成型的方法,以及与之配套的冷压成型的机械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及再生能源颇受重视,物丰价廉的生物质再生能源也倍受青睐,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相继出现了众多设备厂商研发和生产出了不同种类的加工成型设备,如:生物质燃料压块机、制粒机等,成型原理有液压法、冲压法、环模或平模挤压法等,这些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能耗太大,一是配用动力功率过大,如:产量在1-3吨/小时的设备,一般都在百千瓦上下;二是现有设备在成型过程中,需要水蒸气或电加热才能达到良好的成型效果,原料还需要预烘干,既增加了设备投资又增加了能耗;仅此两项能耗就占去产品成本相当高的比例,甚至与原料成本相接近,这是制约生物质能源普及发展的主要瓶颈,另外,由于实际产量较低,额外的能耗和用工工资等费用也增加了单位产量成本,诸多因素导致产品销售价格较高,能价比没有优势,因此,生物质能源的加工再利用受到了限制。
现有设备还存在的不足是,液压和冲压法由于设备复杂、功耗大、产量低、不够经济实用而无法普及应用,现在环模和平模设备较普遍,因其压轮太小,且与模具的间距是限定的固定的也较小,这也是配备动力功率过大的原因,因此,生物质原料进料的厚度不均时,就会对设备造成冲击性的破坏,易损不耐用而造成设备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同时,电机负荷也会因此而产生较大的波动,出现超负荷时,电机过热,甚至烧机现象。
另外,现有设备生产出的生物质块粒,由于原料的粘结性差,在装卸储运过程中,破碎、渣粒等问题较为突出。
发明内容
1.为了克服现有设备及产品的突出问题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了生物质块粒成型方法,以及生物质块粒成型设备,具有突破性创新。
A.生物质块粒成型方法,解决了由于普通生物质原料粘结性差,需要预烘干、水蒸气或电加热所带来的额外能耗和设备投入,以及产品易碎、粉粒较多等问题。具体技术方案是,采用具有粘结特性的生物质原料,与普通生物质原料进行配比混合,具体的说,就是利用某些厂家的下角渣料和废弃汁液作为粘性配料,由于其含糖、淀粉、蛋白、胶质等粘液成分一般湿度较大,因此,根据湿度的大小,向其内添加适量的活性碱,如:生石灰或烧碱粉,搅拌均匀,使其吸收粘性生物质里的水分,达到易成型的含水标准,同时,使活性碱乳化为胶状,其产生的热和碾压过程产生的热使淀粉等成分糊化,增强了内在粘结力,然后,再向普通生物质原料中添加适当的比例,再次混合搅拌均匀,使其达到合适的粘度和湿度,配料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在专用的成型设备上经过高强度碾压,使胶体与生物纤维交融,浑然一体,坚硬牢固。利用活性碱的吸水和乳化功能,省去了烘干、水蒸气或电加热设备,并增加了产品的强度。
B.生物质块粒成型设备,解决了现有设备动力功率过大能耗太高,对设备破坏性冲击较大,易损易坏维护费用高等实际问题,节能降耗是其突出特点。具体技术方案是,外形设计为立式圆柱筒体结构,座架上部的筒体内是巨大碾轮和进料斗,碾轮由轴承成对安装于横轴两端;中心立轴顶端是十字拨叉,横轴安装于十字拨叉内;进料斗上口呈圆形,中心是整流罩,底端边侧是下料口,每个下料口处有两个带齿的滚轮,构成给料均料装置,整个进料斗固定在碾轮之间的横轴上;座架的扇形平面上安装有多块扇形模具组合而成的环形模盘,碾轮在环形模盘上的模孔区域的正上方;环形模盘下面有夹固在中心立轴上的拨杆和毛刷,以及固定在壳体上的环形接盘;底座上的电动机、减速机、齿轮和中心立轴依次相互连接;在筒体的外壳上装有密封的弧形门;筒体顶端装有传送带。
2.以上1.B所述的巨型碾轮,直径较大,厚度略大于环形模盘上模孔的总宽度,具有巨大的重量,外侧面有较深的环形凹槽,用于增加配重轮,滚动着力的弧面有凹凸纹理。
3.以上1.B所述的十字拨叉,与立轴顶端连为一体,成正方形,比立轴粗的多,顶端向下开有十字凹槽,槽口较深,宽度与横轴粗细相吻合。
4.以上1.B所述的进料斗,顶部是大圆口,底端周边处是下料口,位于碾轮的滚动轨迹上,并与模孔上下对应,下料口的数量与碾轮数相同,下料口处前后各有一个带齿的滚轮,前面一个是可以调节移动的悬空轮,后一个是可以上下活动的紧压轮,与模盘接触,两滚轮之间是可调节的下料口,形成自动给料均料装置。整个进料斗安装于碾轮之间的横轴上,横轴的中上方是顺势构筑的锥体整流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滕克禹,未经滕克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78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