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及其驱动用电解液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7546.6 | 申请日: | 201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7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纪力荣;罗旭芳;徐永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万利信新材料元件有限公司;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G9/035 | 分类号: | H01G9/035;H01G9/14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钧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90 | 代理人: | 符立新;张向琨 |
地址: | 5238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压 大型 铝电解电容器 及其 驱动 用电 | ||
1.一种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包括:
单体:1~6%重量;
热引发剂:0.01~1%重量;
液态有机电解液:92~98%重量;
所述单体为双官能团丙烯酸酯或其衍生物单体,结构为:
CH2=C(R1)CO2(CH2CH2O)n-R2-(CH2CH2O)n1-CO-C(R1)=CH2,其中R1基团的结构为CH3或H,R2为下属结构中的一种:CmH2m、-C6H4-、-CO-C6H4-COO-、-(CH2CH2O)m-或含杂环基团;n=0~8,n1=0~8,m=0~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二(邻甲基苯甲酰)、过氧化乙酰异丁酰、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特戊酸叔丁酯中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有机电解液包括:
溶质:2%~25%,所述溶质为有机酸或其盐以及无机酸或其盐的混合物;
溶剂:60%~80%,所述溶剂为醇类或醚类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有机溶剂;以及
添加剂:1%~20%,所述添加剂为硝基化合物、磷化合物或其盐或其衍生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包括35~70%重量的主溶剂以及15~50%重量的副溶剂,其中,所述主溶剂包括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丙二醇、2-甲基丙二醇、丙三醇、丁四醇、γ-内酯、γ-戊内酯、内酯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所述副溶剂包括环丁砜、乙二醇独丁醚、二甘醇独甲醚、二甘醇独丁醚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酸为直链或支链型饱和或不饱和二元酸或其盐,包括:庚二酸、辛二酸、1,7-辛烷二羧酸、壬二酸、三甲基己二酸、3-叔丁基己二酸、3-叔辛基己二酸、3-正十二烷基己二酸、1,6-癸烷二羧酸、癸二酸、2,4-二甲基-4-甲氧羰基-十一烷二羧酸、十二烷双酸、2,4,6-三甲基-4,6-二甲氧羰基-十三烷二羧酸、8,9-二甲基-8,9二甲氧基羰基-十六烷二羧基、8-苯基-8-甲氧基壬酸、7-乙二烯-9-十六烯-1,16-二羧酸及其盐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所述无机酸或其盐为硼酸或其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包括半乳糖醇、赤藓醇、季戊四醇、戊五醇、甘露醇、山梨糖醇、玫瑰醇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且添加量为2%~9%。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包括芳香族一元或多元硝基化合物,所述芳香族一元或多元硝基化合物选自对硝基苯甲醇、邻硝基茴香醚、间硝基乙酰苯、对硝基苯甲酸、对硝基苯酚、三硝基苯酚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且添加量为0.5%~2.5%。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包括烷基磷酸酯、聚磷酸、植酸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且添加量为0.05%~0.5%。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包括纳米无机氧化物粒子,所述纳米无机氧化物粒子包括纳米SiO2、纳米TiO2,且添加量为2%~10%。
10.一种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包括:
电解液;
芯包,由带引线的阳极箔、隔膜和带引线的阴极箔叠置卷绕而成,且所述芯包浸渍有所述电解液;以及
壳体,容置并密封浸渍所述电解液的芯包,以制成电容器组装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所述隔膜在叠置卷绕前渗入有所述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单体,所述超高压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驱动用电解液在所述电容器组装件形成后被加热聚合而形成凝聚态电解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万利信新材料元件有限公司;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未经东莞万利信新材料元件有限公司;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754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