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波加热喷动流化脱碳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6453.1 | 申请日: | 201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9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津;林万明;刘科;刘金营;池成忠;史文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B01J8/24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江淑兰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波 加热 流化 脱碳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波加热喷动流化脱碳装置,属黑色金属固态下脱碳脱硫脱磷设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黑色金属中的锰铁、铬铁、铁粉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碳、硫、磷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黑色金属的工业化应用中均存在弊端,极大的影响着黑色金属及其他制品的化学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能。
在黑色金属中脱除碳、硫、磷等物质,一直是冶金科技领域研究的课题,常规的方法有高温加热脱碳、脱硫、烟气脱碳脱硫、干燥振动脱碳脱硫、化学脱硝、脱碳、脱硫等,这些方法虽然也能脱去黑色金属中的碳、硫、磷等,但均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不足,例如电阻加热,对于粉状物料,传热传质效率低,能源浪费大,污染严重,安全系数低;有的脱碳脱硫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有的脱碳脱硫虽然技术简单,但脱碳脱硫率低,达不到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背景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新的喷动流化脱碳装置,采用微波加热、喷动流化、二氧化碳+水蒸气底吹、氮气+氩气底吹保护,设置搅拌、吸尘、观察机构,微计算机程序控制各功能,使喷动流化脱碳装置更加先进,以适应多种黑色金属固态下脱碳脱硫脱磷的需要。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主要结构由:流化床体、开合门、底座、微波加热器、搅拌器、吸尘器、气压表、温度传感器、观察窗、喷动流化管、管盖、管座、CO2气体瓶、水蒸气发生器、气体加热器、氮气瓶、氩气瓶、气体管、气体阀、气体流量计、水管、水阀、电控箱、电路板、液晶显示屏、指示灯、控制开关、微波控制器、接线板、导线组成;
流化床体为圆形体,下部为床体座,流化床体内部为流化腔,流化腔的中间位置设有喷动流化管,喷动流化管上部为管盖、下部为管座,喷动流化管内部为流化粉;喷动流化管顶部设有搅拌器,搅拌器深入喷动流化管内进行搅拌,喷动流化管顶部还设有出气阀、温度传感器、气压表;流化床体左上部设有吸尘器;流化床体左右设有观察窗;流化床体周围外部设有数个微波加热器;流化床体下部的床体座内设出料管、出料阀,出料管上部联通喷动流化管,出料阀对准下部的料箱;床体座内设有左右总气体管,并通过左右支气体管联通喷动流化管底部,床体座内还设有接线板,接线板与电控箱、微波控制器、搅拌器、吸尘器、温度传感器、气体加热器、水蒸气发生器、微波加热器联接;
流化床体左部设有水蒸气发生器,水蒸气发生器上设有指示灯、控制开关,水蒸气发生器通过气体阀、水蒸气流量计、气体管与气体加热器联接,气体加热器通过左总气体阀与左总气体管联接;水蒸气发生器下部设有进水管、进水阀,并与外接水源联通;
流化床体左部还设有CO2气体瓶,并通过气体管、气体阀、CO2流量计与气体加热器联接,气体加热器通过左总气体阀、左总气体管与左支进气管联通喷动流化管底部;
流化床体右部设有氮气瓶,通过氮气阀、氮气流量计、气体管与右总气体阀联接,右总气体阀通过右总气体管深入床体座内,并通过右支进气管与喷动流化管底部联通;
流化床体右部还设有氩气瓶,通过氩气阀、氩气流量计、气体管与右总气体阀联接,右总气体阀通过右总气体管深入床体座内,并通过右支气管与喷动流化管底部联通;
流化床体右部还设有电控箱,电控箱正面设有液晶显示屏、指示灯、控制开关、微波控制器,电控箱内部设有电路板,电控箱、电路板通过导线与流化床体的床体座内的接线板联接,并与各部联接。
所述的微波加热器,微波加热功率为10-100kw。
所述的喷动流化管,为透波耐火材料管,材质为莫来石陶瓷或刚玉陶瓷。
所述的喷动流化管底部的喷动气体,左部为CO2+H2O(g)混合气体,右部为N2+Ar混合气体。
所述的电路板,由微计算机控制电路IC1、信号指示电路IC2、控制开关电路IC3、微波加热控制电路IC4、液晶显示电路IC5、振荡电路IC6、搅拌器控制电路IC7、吸尘器控制电路IC8、水加热器控制电路IC9、振荡电路IC10、信息通讯电路IC11、信息通讯电路IC12、复位电路IC13组成整体电路,各分电路间由导线联接。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64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油箱的安装结构
- 下一篇:弹簧式给纸校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