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种子处理剂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3051.6 | 申请日: | 201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1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王恒亮;刘焕民;吴仁海;张永超;张玉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N63/00 | 分类号: | A01N63/00;A01N51/00;A01P7/04;A01P3/00;A01C1/06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王聚才 |
地址: | 450002***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种子 处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种子处理剂。
背景技术
种子和幼苗易遭受地下和地上多种害虫和病原菌的危害和侵染,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最脆弱的环节;种子、幼苗被害虫取食,或受病原菌侵染出现病苗、死苗现象,会降低单位面积作物的有效株数,致使作物大面积减产和品质下降。
种子包衣技术是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种子保健技术,已经成为种子标准化的一个重要项目。我国近年来大力倡导和推广的种子处理技术,主要是将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成份进行复配,形成不同功能的种子处理产品,以达到消除和控制病虫害、打破休眠、提供营养、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种子周围的水分、氧气、温度等小环境和调节种子形状、大小的目的,实现良种标准化。
目前,我国每年农作物种子的需求量约为700万吨,其中商品种子量约350万吨,做包衣处理的占10%左右,可见良种包衣剂的市场需求量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杀虫杀菌的种子处理剂。
基于这一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种子处理剂,其有效成份为噻虫嗪(Thiamethoxam)和枯草芽孢杆菌(Brevibacterium)。
所述种子处理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含量为20~2000亿孢子/克制剂,噻虫嗪的含量为1~40wt%。
所述种子处理剂为干拌剂,含枯草芽孢杆菌20~2000亿孢子/克制剂、噻虫嗪1~40wt%、润湿剂0.5~5wt%、分散剂1~10wt%、成膜剂0.1~3wt%,其余由填料补足100%。
所述干拌剂中的润湿剂为拉开粉、润湿渗透剂T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散剂为NNO、MF或木质素磺酸钠。
所述干拌剂中的成膜剂为羧甲基纤维素或羧甲基纤维素钠。
所述填料为高岭土、膨润土、白炭黑或活性白土。
所述种子处理剂为悬浮剂,含枯草芽孢杆菌20~2000亿孢子/克制剂、噻虫嗪1~40wt%、成膜剂0.1~5wt%、分散剂0.5~5wt%、表面活性剂5~15wt%,其余由溶剂补足100%。
所述悬浮剂中,成膜剂为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或黄原胶。
所述悬浮剂中,分散剂为NNO、MF或木质素磺酸钠。
所述悬浮剂中,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或吐温。
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剂是以噻虫嗪和枯草芽孢杆菌两种有效成份复配而成的生物种子处理剂,具有高效、安全、环境兼容性好的特点,能杀虫杀菌,可用于防治危害种子的地下害虫、生长期刺吸式害虫以及多种植物病害,有利于实现种子标准化,符合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
其中的噻虫嗪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仿生合成杀虫剂,是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等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相似,但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防效较好。噻虫嗪作为后突触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s)的激动剂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系统,对哺乳动物低毒。因其作用方式独特,噻虫嗪与传统杀虫剂如拟除虫菊酯类、氯化烃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等很少或无交互抗性,该类杀虫剂为防治一些世界性重大害虫作出了重要贡献。
枯草芽孢杆菌是芽孢杆菌属的一种,单个细胞0.7~0.8×2~3微米,着色均匀;无荚膜,周生鞭毛,能运动;需氧菌,革兰氏阳性菌,芽孢0.6~0.9×1.0~1.5微米,椭圆到柱状,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芽孢形成后菌体不膨大。菌落表面粗糙不透明,污白色或微黄色,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常形成皱醭。枯草芽孢杆菌对作物具有促生效果,还能产生多种抗菌代谢产物,安全高效,杀菌谱广且防治成本低。
噻虫嗪与枯草芽孢杆菌配伍做种子处理剂,两者相互协同,能够同时从两个不同的靶标点进行作用,为种子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其环境相容性好,毒性低,对人畜、天敌等生物安全,属广谱高效的生物种子处理剂。该种子处理剂可制成干拌剂、悬浮(种衣)剂等剂型,通过拌种或种子包衣,用于防治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田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防治苗期蚜虫、灰飞虱、蓟马、白粉虱、叶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枯萎病、纹枯病、全蚀病、稻瘟病、灰霉病、白粉病、青枯病等多种病害。
具体实施方式
1、干拌剂
实施例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30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