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钥匙和门锁或门互相识别的方法及运用该方法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2868.1 | 申请日: | 201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3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林璐;周泓帆;王鑫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5B49/00 | 分类号: | E05B49/00;E05B17/10;E05B19/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王雪 |
地址: | 310018***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钥匙 门锁 互相 识别 方法 运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钥匙和门锁或门互相识别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班一族在黑暗的晚上回家,尤其是包中的物件较多的女士,在黑暗中从包里找钥匙和正确的找到钥匙孔的位置都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钥匙和门锁或门互相识别的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它包括如下步骤:
1)、在钥匙和门锁上(或门上)分别安装配对的、互相对应的距离感应器,所述配对的距离感应器互相发出无线电信号;
2)、在钥匙和门锁(或门)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的距离范围之内时,相应的钥匙上的距离感应器的指示灯和门锁上(或门上)的距离感应器的指示灯同时点亮;
3)、打开包,顺着钥匙发出的亮光找到光源,拿到打开对应门锁的钥匙;
4)、将对应的钥匙顺着门锁上(或门上)发出的光线方便的找到锁孔的具体位置,打开门。
通过以上技术手段,本发明能够在回家时,钥匙和对应的门锁或门点亮,方便寻找而且为使用者带来回家的温馨感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运用以上方法的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所述距离感应装置包括装在钥匙上的距离感应器和装在门锁上(或门上)的距离感应器,所述钥匙上的距离感应器包括无线射频收发模块2和控制模块,所述无线射频收发模块2与电源1以及指示灯3相连,所述控制模块与无线射频收发模块2相连,所述装在门锁上(或门上)的距离感应器包括无线射频收发模块4和控制模块,所述无线射频收发模块4与电源6以及指示灯5相连,所述控制模块与无线射频收发模块4相连。
通过以上技术手段,本发明能够通过在钥匙和门锁上安装配对的距离感应器,在当两者进入设定的距离内时,互相发出信号然后同时发光,来达到首先可在黑暗的环境下方便快速的从包中找到钥匙并且明确的找到锁孔的具体位置打开门这两个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距离感应装置的整体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安装了距离感应装置的钥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装置安装了距离感应装置的门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安装在钥匙上的距离感应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安装在门锁上的距离感应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钥匙和门锁互相识别的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1)、在钥匙和门锁上(或门上)分别安装配对的、互相对应的距离感应器,所述配对的距离感应器互相发出无线电信号;
2)、在钥匙和门锁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的距离范围之内时,相应的钥匙和门锁同时发光;
3)、打开包,顺着钥匙发出的亮光找到光源,拿到打开对应门锁的钥匙;
4)、将对应的钥匙顺着门锁上或门上发出的光线方便的找到锁孔的具体位置,打开门。
所述步骤2)包括解密步骤,所述解密步骤包括:
a、所述门锁上(或门上)的距离感应器每隔一段时间,在一定的发送距离内发送加密后的识别条码;
b、当钥匙进入该发送范围时,钥匙上的距离感应器收到该门锁上(或门上)的距离感应器发出的加密后的识别条码,先进行解密,如果是对应的门,则由于相同的密码和加密方式,可以解密成功,取得加密前的识别条码,并将该条码与其内部记录的识别条码进行比对。
c、当两者一致时,则钥匙上的距离感应器认为其已进入装在门锁上(或门上)的距离感应器的5~6米范围内,点亮自已的指示灯,并将自已的条码加密后发给装在门锁上(或门上)的距离感应器进行校对。
d、当装在门锁上(或门上)的距离感应器装校对正确后,点亮指示灯为主人进行提示。
本发明通过该对距离感应器在设定的距离内时互相发出信号然后同时发光,来达到可在黑暗的环境下方便快速的从包中找到钥匙并且明确的找到锁孔的具体位置这两个目的。
无线收发器的工作频率可事先设定,范围从200MHZ-500MHZ。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28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