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2801.8 | 申请日: | 2010-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0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王贤文;吴浩;刘振地;莫益燕;林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14;C08L53/02;C08L51/06;C08L51/10;C08F29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刘小敏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模塑 收缩 聚丙烯 合金材料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分两个步骤进行:
(1)在反应釜中加入溶剂、结构调整剂中搅拌均匀,然后加入苯乙烯,边搅拌边升温至引发温度进行引发,再加入引发剂边搅拌边继续升温至35~60℃进行第一段反应;完成第一段反应后加入异戊二烯搅拌均匀进行第二段反应,至异戊二烯反应完全时加入苯乙烯搅拌均匀,并将温度维持在50~60℃进行第三段反应,反应25~45分钟后加入终止剂和抗氧剂,搅拌5~10分钟后出胶,煮胶、炼胶、制片后处理,得到聚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产品;
(2)取步骤(1)中所得的聚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5~20份与聚丙烯树脂60~80份和相容剂2~10份、成核剂200ppm~1500ppm、抗氧剂500ppm~2000ppm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得混合物料;然后将混合物料送入挤出机中进行挤出、切粒和干燥,得到聚丙烯合金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入的溶剂的体积为反应釜总容积的50~70%;所述的结构调整剂的用量控制在其溶于反应釜中的溶剂后所得的溶液中结构调整剂的含量在60~120ppm范围内;所述的苯乙烯和异戊二烯的总单体质量在反应体系总质量的10~20wt%范围内,而苯乙烯质量在总单体质量的15wt%~40wt%范围内,其中分别在第一段反应和第三段反应中添加的苯乙烯之间的质量比为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构调整剂采用四氢呋喃、或者四里基乙二胺、或者是四氢呋喃和四甲基乙二胺的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的引发剂的用量包括破杂量和引发量,其中所述的引发剂的破杂量在10ppm~50ppm范围内;所述的引发剂的引发量根据预期所得的SIS的数均分子量(Mn)以及苯乙烯和异戊二烯的总单体用量进行确定,即采用以下公式I进行计算而得:
公式I:m引发剂=64.06×m/(Mn×C)
其中,m引发剂为引发剂的质量;m为苯乙烯和异戊二烯单体质量;Mn为设计SIS的均分子量;C为引发剂的质量百分比浓度;
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终止剂的用量在引发剂物质的量的1~1.2倍范围内,所述的抗氧剂的用量在引发剂物质的量的1~1.2倍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所述的引发温度在35~50℃范围内;所述的引发的时间在5~10分钟范围内;所述的第一段反应时间在25~45分钟范围内;所述的第二段反应时间在30~45分钟范围内;第三段反应时间优选在30~35分钟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溶剂采用环己烷、或者环己烷和己烷构成的混合溶剂;所述的引发剂采用正丁基锂;所述的异戊二烯为聚合级异戊二烯;所述的步骤(1)所述的终止剂为BHT、单羟基醇类化合物或者BHT和单羟基醇类化合物的混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所得的聚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的数均分子量(Mn)在10×104~25×104间,苯乙烯含量在15~4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所得的聚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的数均分子量(Mn)范围在10×104~18×104;苯乙烯质量含量范围在15~3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模塑收缩率聚丙烯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终止剂采用BHT时,所述的BHT的使用量控制在其溶于反应釜中的环己烷后所得的溶液中BHT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在10~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280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