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压盘式制动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1315.4 | 申请日: | 201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2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吴剑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三浪环球车辆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5/0635 | 分类号: | F16D25/0635;F16D65/20;F16J15/3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28 | 代理人: | 王树镛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压 制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制动器,具体讲是一种气压盘式制动器。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的不断扩展、汽车车速的提高及车流密度的增大,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可靠性要求显得日益重要。气压盘式制动器无论在制动性能还是可靠性方面,以及解决制动噪声、粉尘污染、维修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优势。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国外先进技术的进入,汽车上采用气压盘式制动器配置逐步在我国形成规模,并将成为我国部分汽车的标准配置。气压盘式制动器主要是由制动气室和钳体总成组成,制动气室包括壳体、弹性皮膜、气室、球头顶杆,钳体总成包括座体、压力臂、螺杆、联接件以及双活塞组件、摩擦片和制动盘。制动时,气压泵提供压空气进入制动气室,气室内的弹性皮膜将气压传递给球头顶杆,球头顶杆下压推动钳体总成内的压力臂转动,压力臂转动输出制动位移的同时实现制动力增力,然后把制动位移和增力后的制动力传递给基准座。由基准座传递给螺杆,螺杆通过推板推动内摩擦片,消除内摩擦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同时由于反作用力的作用,制动钳体向里移动,带动外摩擦片也与制动盘贴合,从而内外摩擦片抱住制动盘,实现制动。现有的气压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气室与钳体总成结合部,也就是说球头顶杆进入钳体总成内腔部位留有间隙,制动气室的弹性皮膜的扩张压缩后的回位时,制动气室内容易形成负压,这时空气从制动气室的出气口进入制动气室后,空气中的水份从这个间隙进入钳体总成内腔,从而造成钳体总成内的零部件生锈腐蚀,进而使其零部件失去调整造成零部件动作的不确定性,带来不安全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性能高,可靠性好的气压盘式制动器。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气压盘式制动器,包括制动气室和钳体总成,所述制动气室包括壳体、弹性皮膜、气室、球头顶杆,所述钳体总成包括座体、压力臂、螺杆、联接件以及双活塞组件、摩擦片和制动盘,其技术特点是,在制动气室的球头顶杆进入钳体总成内腔处设置有防止制动气室内的气体和水份进入钳体总成内腔的密封件。
所述的密封件为弹性密封套或弹性密封圈。
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在制动气室的球头顶杆进入钳体总成内腔处设置有密封件,可以阻断制动气室内的气体和水份进入钳体总成内腔,防止钳体总成内的零部件生锈腐蚀,进面进一步保障和提高制动性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气压盘式制动器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气压盘式制动器实施例二示意图。
图中所示:1、制动气室,11、壳体,12、弹性皮膜,13、气室,14、球头顶杆,2、钳体总成,21座体,22、压力臂,23、螺杆,24、联接件,25、双活塞,26、摩擦片,27、制动盘,3、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图1所示,一种气压盘式制动器,包括制动气室1和钳体总成2,所述制动气室1包括壳体11、弹性皮膜12、气室13、球头顶杆14,所述钳体总成2包括座体21、压力臂22、螺杆23、联接件24以及双活塞组件25、摩擦片26和制动盘27,在制动气室1的球头顶杆14进入钳体总成2内腔处设置有防止制动气室内的气体和水份进入钳体总成内腔的密封件3。所述的密封件3为弹性密封套。所述的弹性密封套为圆锥台形。
实施例二
图2所示,一种气压盘式制动器,包括制动气室1和钳体总成2,所述制动气室1包括壳体11、弹性皮膜12、气室13、球头顶杆14,所述钳体总成2包括座体21、压力臂22、螺杆23、联接件24以及双活塞组件25、摩擦片26和制动盘27,在制动气室1的球头顶杆14进入钳体总成2内腔处设置有防止制动气室内的气体和水份进入钳体总成内腔的密封件3。所述的密封件3为弹性密封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三浪环球车辆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三浪环球车辆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13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骨架管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双媒体混合动力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