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和多异氰酸酯的制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0246.5 | 申请日: | 2006-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5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佐佐木佑明;内藤隆夫;平田文明;猿渡雅人;高桥宏典;前场功之;今泉次雄;佐伯卓哉;山口贵史;寺田晃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化学聚氨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265/14 | 分类号: | C07C265/14;C07C26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钟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氰酸 制造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是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06年3月8日,申请号为200680007527.0,发明名称为《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和多异氰酸酯的制造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聚氨酯的原料的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多异氰酸酯制造方法的多异氰酸酯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用作聚氨酯的原料的多异氰酸酯,在工业上是通过碳酰氯和多胺的异氰酸酯化反应来制造。
在这样的异氰酸酯化反应中,在由多胺生成对应的多异氰酸酯的同时,伴随产生大量的氯化氢气体副产物。
作为副产物的氯化氢气体,可以用于例如氯乙烯的制造中的氧氯化。
此外,曾提出将产生的氯化氢气体氧化,工业制造氯(例如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另外,如果氧化氯化氢气体,在产生氯的同时伴随产生水,已知使用硫酸对这样的氯和水的混合物进行脱水,来干燥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2750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7290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174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果多异氰酸酯的制造装置与氯乙烯的制造装置不接近,则无法将异氰酸酯化反应中产生的氯化氢气体用于氯乙烯制造中的氧氯化反应。
此外,如果在同一生产联合体或者制造所内存在氯的用户,则可能将副产物的氯化氢气体氧化来制成氯,用于其它用途或者销售,但为了取得与其它制品产量的平衡,则需要调整多异氰酸酯的制造量、氯的制造量,需要将不用的氯化氢排出的设备或者高价的储存氯的高压设备或者具有冷却介质的低温设备。如果在同一生产联合体或者制造所内没有氯的用户,则在高价的储存氯的设备之外,还需要输出设备,因而希望在同一生产联合体或者制造所内可以使用、消耗氯的制造方法。
此外,在将产生的氯化氢气体副产物氧化,不仅生成氯,而且产生作为副产物的水之后,如果使用硫酸来对氯和水的混合物进行脱水,可以得到干燥的氯,另一方面,用于干燥的硫酸吸收水,硫酸浓度下降。
用于脱水的硫酸的浓度,为了提高脱水效率,优选例如97重量%以上的高浓度,但如果想要浓缩至这样的高浓度而再度循环使用,则需要用于浓缩的人工,导致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如果不循环利用用于干燥的硫酸,直接废弃,则硫酸的消耗极大,仍然无法避免成本的增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其可以将多异氰酸酯制造工序中产生的氯化氢副产物有效地利用,同时减轻对环境的负荷,并提供用于实施该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多异氰酸酯的制造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其可以有效利用脱水工序中使用的硫酸,降低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成本,并提供用于实施该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多异氰酸酯的制造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特征是具有:氯与一氧化碳反应得到碳酰氯的碳酰氯制造工序,碳酰氯制造工序中得到的碳酰氯与多胺反应得到多异氰酸酯的多异氰酸酯制造工序,将多异氰酸酯制造工序中副产生的氯化氢氧化得到氯的氯制造工序;在碳酰氯制造工序中,将氯制造工序中得到的氯与一氧化碳反应,得到碳酰氯。
此外,本发明的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中,进一步优选具有,将多异氰酸酯制造工序中所产生的氯化氢的至少一部分和/或者氯制造工序中未氧化的氯化氢,吸收或者混合在水中而得到盐酸的盐酸制造工序。
此外,对于本发明的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在碳酰氯制造工序中,对应于盐酸制造工序中得到盐酸所需的氯化氢的量,不仅供给氯制造工序中所得的氯,还供给另外的氯。
此外,对于本发明的多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在碳酰氯工序中所得到的碳酰氯,优选使其至少有一部分在与多胺反应之前是液化状态和/或溶液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聚氨酯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聚氨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02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