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等网络流量识别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9464.1 | 申请日: | 2010-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4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董昊;孙知信;李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0 | 代理人: | 张颖玲;王黎延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等 网络流量 识别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流量识别技术,特别是一种对等(P2P,Peer-to-Peer)网络流量识别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P2P网络最早由Steve Crocker于1969年提出,是一种分布式网络,网络的参与者共享他们所拥有的一部分硬件资源,如: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打印机等,这些共享资源需要由网络提供服务和内容,能被其它对等节点直接访问而无需经过中间实体。在此网络中的参与者既是资源即服务和内容的提供者(Server),也是资源的获取者(Client)。与传统客户端/服务器(C/S)网络不同的是:网络中的每个节点的地位都是对等的,每个节点既充当服务器,为其他节点提供服务,同时也享用其他节点提供的服务。
目前,P2P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下载、即时通信、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网络游戏、金融服务和信息检索等领域,P2P改变了现有的网络应用模式,也为未来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网思路。然而,在P2P技术的种种优势背后,存在着很多问题:
现在采用P2P技术的应用很多,如:比特流(BitTorrent)、电驴(eDonkey)、电骡(eMule)、简单又方便的网络交换文件软件(Gnutella)、网络电视(PPLive)、流媒体(PPStream)、网络即时语音通讯(Skype)等等,P2P用户的总数以千百万计,如此,造成了网络带宽的巨大消耗,甚至引起网络拥塞,大大降低了网络性能,劣化了网络服务质量,妨碍了正常网络业务的开展和关键业务的普及。同时,伴随着大量未经授权内容的私自传播,也给非法盗版和网络病毒提供了方便,加速了它们的成长,给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巨大的冲击。
据统计,P2P网络流量已经占据了整个网络流量的60%-70%,极端情况下甚至达到了80%-90%,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宽杀手”,导致运营商、企业网、校园网关键链路拥塞和其它常规互联网业务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的急剧下降。人们尤其是电信运营商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有必要对P2P网络流量和网络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为监控与管理P2P提供技术支持,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对网络上的P2P网络流量进行有效的识别。
现有技术中,对P2P网络流量应用的方案一是采用端口识别法:在P2P应用兴起的早期,大多数应用使用的都是固定端口,例如,Gnutella使用346-6347端口,BitTorrent使用6881-6889端口等。在这种情况下,对其流量的识别方式与识别普通应用分组的方式完全相同:在需要监测的网络中被动收集分组,然后检查分组的运输层首部信息,如果端口号与某些特定的端口号匹配,则说明该分组即为P2P网络流量分组,可以按照预设的动作对其进行处理。这种识别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易行,它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分组处理即可得出结论;端口识别法在P2P应用出现的初期显得十分简单有效,但随着P2P技术的发展,该方法逐渐变得不再适用,端口跳变、随机端口、信息隐藏等技术被P2P应用广泛采用,简单的通过对固定端口号的匹配已经无法识别出这类P2P网络流量的存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94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桁架成型机
- 下一篇:基于硬盘控制器的数据保护还原方法、系统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