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氯化烷氧基镁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9167.7 | 申请日: | 201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6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郭正阳;洪挺;王宇;付梅艳;刘萃莲;任春红;王迎;雷世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F3/02 | 分类号: | C07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郑莹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氯化 烷氧基镁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氯化烷氧基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制备聚烯烃的催化剂组分通常是已知的,此类催化剂组分的基本元素是含镁化合物和载于其上的钛化合物。采用氯化烷氧基镁化合物制备聚烯烃催化剂组分的方法在美国专利5262573中和其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中进行了描述,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例如WO-A-96/32427、WO-A-01/23441、中国专利申请200580040424.X和200780022099.3中所述那样制备,氯化烷氧基镁通过如下方法获得:
a)使金属镁与有机卤化物RX接触形成格氏试剂,其中R是至多20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优选芳基,X是卤化物,将所得的溶解的第一反应产物与固体残余产物分离,随后,
b)使含烷氧基或芳氧基的硅烷化合物与所获得的第一反应产物接触,于是将所形成的沉淀物纯化,得到氯化烷氧基镁。
采用这一方法获得的氯化烷氧基镁收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氯化烷氧基镁的制备方法,采用该方法获得的氯化烷氧基镁收率高,并可减少原料的用量,降低单位氯化烷氧基镁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一种氯化烷氧基镁的制备方法,其是由下述两个步骤组成:
(1)金属镁与有机卤化物R1X接触形成格氏试剂MgR1X,将所得的溶解的第一反应产物格氏试剂MgR1X与固体残余产物分离,反应温度为20~150℃,反应时间为0.5~20小时。
(2)使含烷氧基的硅烷化合物SiR2m(OR3)n与所获得的格氏试剂MgR1X接触,将所形成的沉淀物纯化,得到氯化烷氧基镁,格氏试剂与硅烷化合物的接触温度为-25~20℃,并缓慢升温至终点温度,终点温度范围为30~130℃。
其中R1是至多6个碳原子的烷基,X是卤素原子,R2为卤素原子或20个碳原子以下的烷基,R3为20个碳原子以下的烷基,0≤m<4,0<n≤4;硅烷化合物与格氏试剂中镁的摩尔比为1∶2~1∶8。
在本发明方法中通过使金属镁与有机卤化物R1X接触来形成格氏试剂。
可以使用所有形式的金属镁。优选地,使用细碎的金属镁,例如镁粉。为了获得快速反应,优选在使用之前在氮气氛围下将镁加热,在有机卤化物R1X中,R1为含1至6个碳原子的烷基,X为卤素原子,优选氯。
R1可以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或己基。优选R1为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R1X也可以是两种或多种有机卤化物的混合物。
优选地,R1X为氯丁烷。
在格氏试剂的形成过程中,优选有醚存在于反应混合物中。
适合的醚包括乙醚、丙醚、丁醚、戊醚和/或四氢呋喃。优选醚为正丁醚。
可以加入少量碘或碘代烷使格氏试剂反应在更高的速率下进行,优选使用碘。
格氏试剂形成的反应温度为20~150℃,反应时间为0.5~20小时。
在格氏试剂生成反应完成后,将所溶解的第一反应产物与固体残余产物分离。
使第一反应产物格氏试剂MgR1X与含烷氧基的硅烷化合物SiR2m(OR3)n在-30~60℃下接触,析出固体沉淀物,R2为卤素原子或20个碳原子以下的烷基,R3为20个碳原子以下的烷基,0≤m<4,0<n≤4。
优选地,格氏试剂与硅烷化合物的接触温度为-25~20℃,并缓慢升温至终点温度,终点温度范围为30~130℃。
优选地,硅烷化合物中R3为乙基,优选硅烷化合物为四乙氧基硅烷。
硅烷化合物与格氏试剂加料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硅烷化合物与格氏试剂中镁的摩尔比为1∶2~1∶8,优选为1∶3.5~1∶4.5,硅烷化合物加入量太少会使获得的固体沉淀减少。
可以用惰性溶剂洗涤固体沉淀物进行纯化,洗涤温度在50~130℃范围,惰性溶剂可以是1~20个碳原子的烷烃、卤代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91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