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磁铁氧体磁芯的开隙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8825.0 | 申请日: | 201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0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龙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继顺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2 | 分类号: | H01F41/02;H01F1/34;H01F27/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0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铁 氧体磁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软磁铁氧体磁芯的开隙方法。
背景技术
软磁铁氧体是品种最多、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磁性材料,是电子信息和家电工业等的重要基础功能材料。经过半个多世纪各国铁氧体公司的科研生产,世界软磁铁氧体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其产量逐年高速递增,应用领域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当今世界软磁铁氧体的生产有两个特点:一是亚洲更加突出其中心和大本营地位;二是生产重心已完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转移。据有关专家预测,2004年全球软磁铁氧体产量约为40.5吨,2005年上升至45吨,年增长率达11%。美国继续保持负增长,日本、西欧很可能在现有能力上徘徊或减少,而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其软磁铁氧体产量将占全球总产量的3/4以上,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具有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及能源,还有大量的电子变压器和电感器厂家以及全球最大的彩色电视机、显示器、电脑及外设制造业。
近年来,电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EMC、DVD、数字电视以及新型照明灯具等发展很快,为软磁铁氧体的应用开辟了更大的市场,在这一市场中,发展较快的软磁铁氧体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功率铁氧体,约占软磁铁氧体总量的50%;高磁导率铁氧体,约占总量的25%;宽带射频和电子镇流器与照明变压器用软磁铁氧体,约占总量的10%;抗电磁干扰(EMI)铁氧体元件,约占总产量的5%。权威机构对世界软磁铁氧体行业评估后认为,世界软磁铁氧体需求量在今后4年~5年间每年仍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21世纪将是高档软磁铁氧体的发展时期。
在现有技术中,软磁铁氧体磁芯大多经由烧结等工艺形成的,以锰-锌铁氧体磁芯为例,以Fe2O3、Mn3O4、ZnO为主要原料,通过混合、预烧、粗粉碎、砂磨、喷雾造粒五个工序制成锰-锌功率软磁铁氧体料粉,再将料粉加到成型压机上进行成型压制,经成型、烧结、磨削、检验、包装等步骤制得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
例如,应用于变压器的功率型软磁铁氧体磁芯,在对其加工磨削中一般都要求开气隙,其主要目的是不让变压器饱和等,以便提高所述变压器工作中的稳定性,所以,在对用于变压器的功率型软磁铁氧体磁芯磨削加工时都要依据最终的使用场合而设定的电感性能要求来进行开隙。目前,本行业现有的开隙工艺都是双排作业,即一排为平面,另一排为开隙。这样的生产工艺耗时长,工作效率很低,成本又高,不利于提供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所以,如何变革现有开隙工艺而提高生产效率,来达到节资降本的目的,以避免以上所述的种种缺点,已经成为为相关领域之业者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磁铁氧体磁芯的开隙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软磁铁氧体磁芯开隙是造成的生产工艺耗时长,工作效率很低,成本高,不利于提供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软磁铁氧体磁芯的开隙方法,应用于对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的研磨环节中,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具有待磨面及待开隙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隙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提供一用于研磨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待磨面的第一磨床及一用于研磨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待开隙面的第二磨床;其次,设置一用于传送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的传送带,以令所述传送带工作时带动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依次经过所述第一磨床及第二磨床;然后,于所述第二磨床上设置一双头开隙砂轮,并依据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的尺寸预设所述双头开隙砂轮的参数;接着,于所述传送带上放置多排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最后,依次运行所述第一磨床、第二磨床及传送带,由所述第一磨床研磨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的待磨面后,再由所述传送带将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输送至所述第二磨床,由所述双头开隙砂轮对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的待开隙面进行一次开隙作业。
于本发明之软磁铁氧体磁芯的开隙方法中,所述的软磁铁氧体磁芯为应用于变压器中的软磁铁氧体磁芯,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的待开隙面具有中柱,且所述软磁铁氧体磁芯的待开隙面为所述的软磁铁氧体磁芯原胚的中柱正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继顺磁性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继顺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88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