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框架结构施工缝处模板支设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7509.1 | 申请日: | 201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4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王佳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G21/02;E04G13/00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王永红 |
地址: | 0633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结构 施工 模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领域支设模板的施工方法,具体地说是框架结构施工缝处模板支设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占地面积较大的框架结构为了确保结构整体性和结构安全一般都采取在结构一定长度范围内增设施工缝的构造措施,传统施工方法一般采用施工缝位置填塞聚苯板的施工方法,此方法虽施工方便,在合模板之前只要将聚苯板填塞于双柱或双梁施工缝处即可。但此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聚苯板不易有整块尺寸与双柱或双梁一致,则必然要有小块聚苯板与大块拼接。将小块聚苯板与大块拼成整体非常麻烦,耗时;
2、聚苯板厚度小,施工缝宽度比聚苯板厚度大,两侧结构钢筋骨架无法挤紧聚苯板,即使对拉螺栓穿过聚苯板也无法将其固定。
3、施工时极易碰坏聚苯板,穿对拉螺栓时将掉落许多颗粒,不易清理,出现夹渣现象。
4、为保证施工质量浇筑砼时必须要求施工缝两侧结构砼同时浇筑并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否则极易由于聚苯板的偏位造成后浇筑砼的构件出现截面小,钢筋保护层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5、若填塞的聚苯板有多块,将会出现聚苯板挤偏,后浇筑的砼构件出现局部缩颈现象;若施工不注意,先浇构件在砼浇筑时极易造成聚苯板的破碎,由于构件模板闭合,不易被发现,被破坏的聚苯板碎块将进入后浇构件钢筋骨架中,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缺陷,提供一种框架结构施工缝处模板支设的施工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框架结构施工缝处模板支设,该方法非常有效的保证了施工缝两侧结构砼浇筑成型后的截面尺寸、钢筋保护层厚度及观感,适合质量要求较高的工程,尤其适合长城杯等评优工程。
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框架结构施工缝处模板支设施工方法,包括穿对拉螺栓和浇筑砼步骤,还包括下述步骤;
一种框架结构施工缝处模板支设施工方法,包括穿对拉螺栓和浇筑砼步骤,还包括下述步骤;
a、设顶撑:在施工缝两侧构件设置顶模棍;
b、预制模板:采用木方做背楞,背楞沿构件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所述施工缝处模板支设在背楞两侧,位于施工缝内,该背楞与位于其两侧的施工缝处模板模板用连接件连接,通过连接件将两者连成整体;
c、钻孔:根据现场实际构件尺寸通过计算确定对拉螺栓的间距,然后在施工缝处模板的具体位置处钻孔;
d、穿对拉螺栓:将对拉螺栓穿入c步骤的钻孔内,将施工缝处的模板与构件外侧模板进行对拉,加之构件中存在顶模棍的支撑,将模板固定;
e、浇筑砼:间隔浇筑施工缝两侧构件的砼;
f、拆模顺序:先拆除背楞,再拆除背楞两侧模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适用于所有框架结构施工缝处模板支设,此施工方法非常有效的保证了施工缝两侧结构砼浇筑成型后的截面尺寸、钢筋保护层厚度及观感,施工方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显著优点在于:
1施工缝两侧构件砼浇筑的截面尺寸控制良好,加固牢固后截面尺寸不会出现局部增大和缩小现象,观感质量好。
2、模板支设时不会出现清理之后的掉渣现象,保证了构件砼浇筑质量。
3、可以保证构件的保护层厚度,不会出现漏筋现象。
4、不需同时浇筑施工缝两侧构件的砼,采用普通方法浇筑砼即可满足施工质量,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双梁施工缝处模板支设的示意图。
图中,施工缝处模板1,背楞2,背楞接茬处3,对拉螺栓4,顶模棍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一种框架结构施工缝处模板支设的施工方法,该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1、设顶撑:见图3,在施工缝两侧构件(双梁)处根据截面尺寸设置顶模棍5,顶模棍5的型号及间距根据构件(双梁)的具体尺寸进行有效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75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