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起动内燃机的起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6101.2 | 申请日: | 201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5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宇佐见伸二;吉田泰之;村田光广;新美正巳;能谷英弥;奥本和成;加藤章;齐藤干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02N11/00 | 分类号: | F02N11/00;F02N1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代易宁;杨楷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起动 内燃机 起动机 | ||
1.一种用于起动内燃机的起动机,该内燃机具有与齿圈连接的第一输出轴,该起动机包括:
马达,其具有第二输出轴,可动小齿轮部件与该第二输出轴连接,该马达操作为被通电时转动该第二输出轴;
螺线管装置,包括:
螺线管致动器,其与可动小齿轮部件连接,该螺线管致动器被构造为当被致动时,使可动小齿轮部件向着齿圈移动以与齿圈啮合;和
螺线管开关,其被构造为当被致动时,使马达通电,该螺线管致动器和螺线管开关彼此集成在一起以提供螺线管装置;以及
控制器模块,其被构造为,分别单独地控制螺线管致动器的致动和螺线管开关的致动,该控制器模块被安装在螺线管装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起动机,还包括支撑马达的壳体,该螺线管装置包括:
圆筒形壳体,其具有内空部分、固定在起动机的壳体上的一个轴向端以及具有开口的另一个轴向端,所述螺线管致动器和螺线管开关被储存在圆筒形壳体的内空部分中,使得螺线管致动器和螺线管开关沿圆筒形壳体的轴线方向对齐;
罩,其覆盖所述圆筒形壳体的另一个轴向端;和
两个端子栓,其与所述罩连接并与马达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模块包括:
控制电路,用于执行对螺线管致动器的致动和螺线管开关的致动的单独控制;和
壳体元件,其封装该控制电路,该壳体元件与螺线管装置的罩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起动机,其中壳体元件通过两个端子栓中的至少一个固定地安装在螺线管装置的罩上。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起动机,还包括支撑马达的支架,该马达与螺线管致动器和螺线管开关集成在一起以提供螺线管装置,该控制器模块被固定地安装在马达的支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的起动机,其中该马达包括轭,该轭用作马达的壳体,该马达与螺线管致动器和螺线管开关集成在一起以提供螺线管装置,该控制器模块被固定地安装在马达的轭上。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起动机,还包括传感器和发动机起动单元,该传感器产生指示齿圈和可动小齿轮部件中至少一个的运行状态的第一信号,该发动机起动单元被构造为输出用于命令内燃机起动的第二信号,
其中该控制器模块被构造为:
根据传感器产生的第一信号和用于命令内燃机起动的第二信号判断是否起动内燃机;和
根据判断结果,独立地控制螺线管致动器的致动和螺线管开关的致动。
7.根据权利要求1的起动机,还包括传感器,该传感器产生指示齿圈和可动小齿轮部件中至少一个的运行状态的第一信号,
其中,该起动机与发动机起动单元连接,该发动机起动单元被构造为输出用于命令内燃机起动的第二信号,和
该控制器模块被构造为:
根据传感器产生的第一信号和用于命令内燃机起动的第二信号判断是否起动内燃机;和
根据判断结果,独立地控制螺线管致动器的致动和螺线管开关的致动。
8.根据权利要求1的起动机,其中该控制器模块被构造为:
在内燃机第一输出轴的转速减速期间致动螺线管致动器,从而使可动小齿轮部件向着正在转动的齿圈移动以与齿圈啮合;和
致动螺线管开关以使马达通电,使得马达与齿圈和可动小齿轮部件一起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的起动机,其中控制器模块包括用于执行螺线管致动器的致动和螺线管开关的致动的分别控制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多个电路元件,多个电路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被设计为可被其他电路元件替换。
10.根据权利要求6的起动机,还包括支撑螺线管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壳体,其中传感器被构造为产生第一信号,该第一信号指示齿圈和可动小齿轮部件中至少一个的转动状态作为运行状态,该传感器与起动机的壳体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的起动机,还包括支撑螺线管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壳体,其中传感器被构造为产生第一信号,该第一信号指示齿圈和可动小齿轮部件中至少一个的转动状态作为运行状态,该传感器与起动机的壳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610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