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式中心给粉旋流煤粉浓淡燃烧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95460.6 | 申请日: | 2010-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5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 发明(设计)人: | 严祯荣;罗晓明;杨茉;康张阳;王镇;高子瑜;李炜;杨大海;陈赛科;仝庆华;张建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徐汇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D1/02 | 分类号: | F23D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 地址: | 20006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式 中心 粉旋流煤粉 浓淡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粉浓淡燃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助于煤粉稳燃、低NOX生成量和避免燃烧器内壁结焦的可调煤粉浓度的中心给粉旋流燃烧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浓淡分离型浓淡燃烧技术在我国发展迅猛的超超临界锅炉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首批国产化超超临界锅炉的浓淡燃烧技术依然全部依靠进口,这些引进燃烧技术基本上是低NOX浓淡燃烧技术,大都是首次在国内使用或使用时间不长,其煤粉浓淡分离气固多相流动状况、燃烧的机理、炉内受热面传热偏差的影响因素等还没有完全掌握。其采用的浓淡分离燃烧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煤粉浓淡比可调节性差;(2)结构比较复杂,制造难度大,不易维修,导致使用寿命低,经常更换,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使电厂的生产效益受到影响;(3)采用铸造的形式制造、耐磨性能差、最高使用温度低,经常出现煤粉燃烧器被破坏或者被煤粉冲刷击穿;(4)燃烧器内壁积灰结渣严重。比如,首批国产HG-2953/27.46-YM1和DG3000/26.15-II 1型超超临界锅炉分别采用低NOX浓淡PM型燃烧器和HT-NR3型浓淡燃烧器,投运以来就出现燃烧器一次风粉管结焦烧结等问题。因此,针对国产化超超临界浓淡燃烧器运行来存在的问题,亟需设计出一种可以克服上述问题的燃烧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调式中心给粉旋流煤粉浓淡燃烧器,实现了中浓外淡、上浓下淡的双浓淡燃烧方式,具有着火点低、稳燃、氮氧化合物生成低,有效避免结焦等优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调式中心给粉旋流煤粉浓淡燃烧器,包括喷口、缩放式文丘里管、弯管和直管,所述的喷口周边装有周界风导流片;所述的周界风导流片与周界风通道相连,所述的喷口连接在所述的缩放式文丘里管的出口处;所述的缩放式文丘里管入口处连有所述的弯管;所述的弯管下部连有所述的直管;所述的喷口能够摆动;所述的缩放式文丘里管出口处的壁面开有凹槽,在凹槽中放入有陶瓷导流器,并用压紧固定装置进行压固;所述的直管内壁上固定有偏流块。
所述的可调式中心给粉旋流煤粉浓淡燃烧器的弯管内壁贴有陶瓷瓦。
所述的可调式中心给粉旋流煤粉浓淡燃烧器的偏流块卡在所述的直管内壁上的燕尾槽中,通过粘插条和耐高温粘结剂固定,并在其下方装有加固块。
所述的可调式中心给粉旋流煤粉浓淡燃烧器的缩放式文丘里管和弯管之间采用法兰连接;所述的弯管和直管之间采用法兰连接。
所述的可调式中心给粉旋流煤粉浓淡燃烧器的弯管为竖直上升转为水平的圆形弯管。
所述的可调式中心给粉旋流煤粉浓淡燃烧器的陶瓷导流器被压紧固定装置压固在所述的缩放式文丘里管出口处壁面的凹槽中。
所述的可调式中心给粉旋流煤粉浓淡燃烧器的缩放式文丘里管的出口处通过销轴与所述的喷口相连。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运用了偏流块、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的方式,提高了浓淡分离效果,解决了浓淡分离燃烧器出口壁面煤粉聚集的问题,提高锅炉燃烧的稳定性;弯管处的内壁均匀铺有陶瓷瓦,由于陶瓷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磨性和抗高温性,提高了燃烧器的使用温度和使用寿命;本发明各个重要部件之间采用法兰连接,能够容易地更换损坏部件和安装不同角度偏流块,可以保证燃烧器的密封性,并且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采用CFD技术模拟的浓淡分离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徐汇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徐汇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54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