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速制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5072.8 | 申请日: | 201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3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宁;王胜华;刘宗印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20 | 分类号: | A23L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18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快速制浆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家用豆浆机的制浆过程都必须经过粉碎阶段以及将豆浆煮熟的豆浆熬煮阶段,然而,豆浆熬煮阶段容易产生豆浆的“溢出”现象。为了防止豆浆溢出,家用豆浆机增设防隘电极,即豆浆的浆末碰到防溢电极后停止加热,直至浆末下降后再加热,如此熬煮多个循环,熬煮效率不高,耗费时间长。此外,为了达到防溢的需求,家用豆浆机还需配备空间较大的杯体来满足“防溢”的需求,而杯体空间较大使得粉碎刀具不能达到杯体的每个角落,又会带来粉碎细度不够以及粉碎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如果采用电热管置入豆浆的方式熬煮豆浆,热负荷较高的发热管还较容易发生“糊管”现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快速制浆方法。
一种快速制浆方法,包括:对水和/或物料进行加热的预热阶段及对物料进行粉碎并熟化的粉碎熟化阶段,粉碎熟化阶段中提供粉碎刀具及容器,物料与水在容器内混合并被粉碎刀具粉碎成浆液/糊的同时,浆液/糊、粉碎刀具、容器之间相互摩擦生热,使浆液/糊升温直至熟化。
所述物料的重量与水的重量的比值为2∶1至1∶10。
所述物料与水混合后的体积与容器的容积的比值为1∶1至1∶2。
所述粉碎刀具的半径与容器等容积球体的半径的比值为1∶1至1∶3。
所述的预热阶段包括加热水的加热过程以及将水注入容器使物料和容器温 度升高的升温过程。
所述的预热阶段包括加热水和物料的过程以及将水和物料注入容器使容器温度升高的升温过程。
所述加热过程及升温过程循环多次。
所述的粉碎熟化阶段还包括对浆液辅助加热的子阶段。
所述的快速制浆方法在粉碎熟化阶段后还包括稀释勾兑阶段:将水或其它液体与在粉碎熟化阶段中已熟化的浆液/糊混合稀释勾兑。
所述的快速制浆方法在稀释勾兑阶段后还包括清洗阶段:注水至容器内;粉碎刀具搅动水冲刷容器内壁及粉碎刀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制浆方法相比,本发明快速制浆方法克服了行业中存在的“制作浆液/糊时必须采用熬煮方式”的偏见,省去了豆浆熬煮阶段,改为通过浆液/糊、粉碎刀具、容器之间摩擦升温的方式熟化浆液或糊,由于粉碎熟化阶段中粉碎物料和熟化浆液或糊同时进行,省去了浆液或糊的熬煮时间,从而大大缩短了整体制浆的时间。另外,本发明快速制浆方法还可以避免熬煮浆液/糊时发生“糊管”问题。该清洗阶段实现了自动清洗容器的内壁及粉碎刀具。此外,本发明快速制浆方法还回避了“防溢”问题,使得浆液/糊熟化过程持续进行,提高了浆液/糊熟化的效率。所述勾兑阶段可以勾兑出消费者所需浓度的浆液/糊。该快速制浆方法也能使得容器的体积更加小巧,并省去了现有豆浆机的熬煮结构。所述物料预热至50℃以上可以大大缩短物料粉碎熟化时间,特别是将水和/或物料预热至80℃至10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快速制浆方法可以制备豆浆及米糊等浆液/糊类食品。本发明所指的物料是指粉碎前的豆子或大米等原料。
一种快速制浆方法,至少包括:
(1)对水和/或物料进行预先加热的预热阶段;
(2)对物料进行粉碎并熟化的粉碎熟化阶段:提供粉碎刀具及容器,物料与水在容器内混合并被粉碎刀具粉碎成浆液/糊的同时,浆液/糊、粉碎刀具、容器之间相互摩擦升温直至浆液/糊熟化。
在步骤(1)中,所述预热阶段包括加热水和/或物料的过程以及将水和/或物料注入容器使容器温度升高的升温过程。所述加热过程及升温过程循环多次。该预热阶段的具体步骤如下:预热水;将预热后的水注入至容器中与物料混合。所述的预热阶段也可以通过以下其它方式进行:先将水先注入至容器中与物料混合,然后在容器中预热水及物料即可;或者先将水先注入至容器中,然后在容器中预热水,之后再将物料加入容器与水混合即可;或者先在容器外加热水和物料,然后将水和物料注入至容器中即可;或者先在容器外加热物料,然后将水和物料注入至容器中混合即可。无论采取上述哪种具体方式预热,目的都是为了使得粉碎熟化阶段能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50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