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草次酸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2841.9 | 申请日: | 2010-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8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潘学军;林婵;王仁敏;余方;高建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J63/00 | 分类号: | C07J63/0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草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甘草次酸的制备方法,属于应用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甘草酸类药物在人体内经胃酸水解或经肝中β-葡萄糖醛酸酶分解为甘草次酸,再在肝肠循环中经肠内菌作用部分生成3-表-甘草次酸及少量3-脱氢甘草次酸而发生药物活性。故甘草酸类药物的作用实质上是甘草次酸发挥的效用。利用甘草次酸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进行实验,测定其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甘草次酸和甘草酸都具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并且在等效的条件下,甘草次酸比甘草酸所需浓度低40倍。甘草次酸存在于甘草中,可由甘草酸水解产生,其分子式为C30H46O4,相对分子质量470.67,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白色晶体,熔点289-291℃,有不同的光学异构体: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现代研究表明,甘草次酸具有抗炎、抗溃疡、抗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降血脂、防治肿瘤、促进胰岛素吸收等多方面作用。甘草次酸与诸药相互结合,制成甘草次酸的衍生物,达到既能保持或提高原有药效又能消除原来药物副作用的目的。在未来,甘草次酸有望合成新的抗肿瘤和抗艾滋病的药品。此外,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可用于天然防腐剂、天然增色剂和天然增稠剂,在食品、化妆品、日用化学品领域也有应用,并且随着研究的进行,这些应用将有更广阔的前景。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开发,是近几十年来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呈现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潮。
从甘草中提取甘草酸制备甘草次酸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首先,通过溶解将甘草主要分解为大分子甘草酸,同时有小部分甘草次酸产生;然后在酸碱裂解催化或者酶促的作用下,甘草酸分解为甘草次酸。无论是通过酸碱催化还是酶促反应,从甘草中提取甘草酸制备甘草次酸都需要经过甘草酸的甙键裂解步骤,从而制备得到甘草次酸。
目前,甘草次酸的制备方法有三种:酸化裂解、碱化裂解和酶促反应。酸化裂解即通过向甘草酸或甘草甜素(甘草酸盐)中加酸使其水解来得到甘草次酸粗品,接着加入氯仿溶提,再经氧化铝柱层析或乙醇溶解,最后经活性炭脱色后加水析出结晶制备得甘草次酸产品。从理论上讲,将甘草酸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即可得到甘草次酸,但实际常温常压下其水解过程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在适当加热加压条件下甘草酸才能顺利水解。加热加压状况下甘草酸的水解因条件剧烈、反应时间长,甘草次酸容易出现脱水、环和、双键转移等变化,以至于只有特定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水解才能得到甘草次酸。曾启华(曾启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8(1),62-64)曾采用酸化法将适量甘草酸和5%H2SO4溶液置于耐压密封套管中,在1200℃下放置16小时,自然冷却后用氯仿萃取得甘草次酸粗品,然后用冰醋酸重结晶得甘草次酸晶体,收率(以甘草考虑)约4%。王沛熹(王沛熹,化工商品科技情报,1993,12-16)等将甘草酸单铵盐加入5%H2SO4溶液中,搅拌加热至近沸腾,回流水解15小时,过滤水洗得甘草次酸粗品。经重结晶脱色得含量在92%以上的甘草次酸。总收率约为0.5%(以甘草计)。赵剑宇(赵剑宇,总装备部医学学报,1999,1(1):24-25)将4g甘草酸单铵盐和5mL75%乙醇溶液和35mL15%H2SO4溶液石棉加热炉加热,搅拌回流6小时,析出白色沉淀,抽滤,水洗至中性得甘草次酸粗品。经纯化后得甘草次酸晶体,产率为85.7%。所以,采用酸化水解法提取甘草次酸时,虽然工艺过程相对简单,但是其工艺参数苛刻,过程周期长,产率低,甘草次酸的纯度也不高。碱化裂解从甘草中提取甘草酸制备甘草次酸的原理和流程与酸化裂解大致相同。在碱性条件下,要进一步酸化才能提纯甘草次酸,增加了工艺的复杂程度。酶制剂和仿生提取法可以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提取甘草次酸,其工艺参数不像酸碱裂化那么苛刻,因此,很多学者基于酶促反应开始探索采用酶制剂或者仿生的方法从甘草提取甘草酸制备甘草次酸。但其主要的缺陷在于工艺过程复杂,流程和周期较长,操作复杂。而且由于要考虑到药理整体效应和中药药代动力学,增加了提取效果指标评价的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28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