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中药及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91675.0 | 申请日: | 2010-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0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 发明(设计)人: | 雷正荣;文洪宇;成建国;李洪;程一帆;吴苏;张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中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1/00;A61K35/36;A61K35/64;A61K31/19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21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直肠 息肉 中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息肉的中药。
背景技术
息肉(polyp)是一种肉眼描述的名称,适用于任何从黏膜表面向空腔内突出而形成的病变,其真实性质据组织学特征而定。临床常见有鼻息肉、上颌窦出血性息肉、喉息肉、声带息肉、食管息肉、胃肠息肉、尿道息肉、阴道息肉等。
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中大多数(50%~70%)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单发多见,多发者占15%~42%。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003年北京2万人查体,发现结肠镜息肉检出率随年龄递增而增高,50岁以上检出率达40%;另据尸检资料,60~80岁的患者可达25%~50%。
在治疗结直肠息肉方案上,目前有报道用阿司匹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喹唑啉衍生物等治疗结直肠息肉,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疗效不满意。目前除手术治疗外,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以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较强的治疗。
综合已有的研究表明,目前药物治疗结直肠息肉未获得理想效果,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1)结直肠息肉的产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无法取得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2)结直肠息肉组织的病理分型复杂多样,发生发展进度不一,其治疗措施无法统一;(3)结直肠息肉的一部分有癌变可能,或者其本身就已是癌变的表现,保守治疗风险较大;(4)外科方式在现代医学中的进展极快,地位重要,其一劳永逸的片面思维模式尚未得到有效遏制;(5)中医药在西医尤其是外科强势领域面前缺乏创新精神,地位逐渐下降。
作为目前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揭示发病机制的疾病,不可否认的是,结直肠息肉无论组织病理学良恶性与是否癌前病变,其临床诊断均得以成立。通过对结直肠息肉的防治研究,可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如此,传统中医药有其独特优势。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者发现了不少对各系统增生性疾病具有一定效果的中药单味药,如川芎、丹参、当归、赤芍、虎杖等,但以单味药物来治疗具有复杂病因病机的疾病不符合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原则。也发现了一些对息肉有效的中药复方,如金嗓散结丸、文金散、益气活血浸膏粉等。已经认识到部分中药制剂如白花前胡提取物、川芎嗪及丹参注射液可部分改善增生性息肉的病理改变,显示出中医药防治慢性增生性息肉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目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研究多是以临床有效方剂从瘀论治,未重视对结直肠息肉的整体辨证论治,而只是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含乌梅的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中药。
本发明提出的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中药,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乌梅32%~38%,僵蚕24%~32%,莪术15%~24%,红花6%~18%,筋退1%~3%,米醋10%~18%。
本中药的原料的优选重量百分比为:乌梅36%,僵蚕27%,莪术18%,红花6%,筋退3%,米醋10%。
本中药的制备方法如下:
1、药材炮制:
乌梅醋制乌梅:制剂前取乌梅加醋浸泡半个月备用。
筋退滑石粉烫制筋退:筋退加洗涤剂,超声清洗3次,离子水超声清洗3次,晒干。滑石粉炒滑,筋退入锅内同炒至黄色鼓起为度,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备用。
2、制剂工艺:本发明的中药煎汤服,虽然有疗效,但难痊愈,因结直肠息肉属慢性疾病,久服可收缓攻之效,常用丸剂、胶囊剂、片剂等固体剂型比汤剂疗效更佳。为了避免其中活性(多肽物质)成分在上消化道被各种消化酶、酸性物质破坏而失活,可通过各种剂型标准的制备技术手段制备成口服制剂,包括丸剂、胶囊剂、颗粒剂、片剂及肠溶缓释制剂,肠溶缓释制剂包括缓释肠溶片剂、肠溶胶囊剂、肠溶滴丸剂、肠溶软胶囊。
息肉是指发生在身体某些部位的赘生物。其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系热毒聚结,致使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留瘀而赘生息肉。全身各空腔部位俱好发。结直肠息肉属于中医学“肠蕈”、“肠积”、“脏毒”、“肠癖”、“锁肛痔”、“便血”、“徵瘕”等范畴。《灵枢·五变篇》:“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则肠胃恶,恶到邪令留之,积聚乃伤,肠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关于其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又云:“燥者润之……坚者软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中医院,未经重庆市中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16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方免疫佐剂及疫苗
- 下一篇:一种治疗关节疼痛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