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O2分离-液化-提纯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1601.7 | 申请日: | 201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8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徐钢;杨勇平;刘彤;田龙虎;段立强;杨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J3/02 | 分类号: | F25J3/02;C01B3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史双元 |
地址: | 1000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o sub 分离 液化 提纯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CO2分离-液化-提纯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CO2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由于产生的量特别巨大(每年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CO2量在200亿吨以上),其产生的温室效应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达60%左右。由于CO2排放的90%左右来自于化石能源利用过程,因此在能源利用过程中进行CO2的捕获与封存被认为是一种能大规模减少CO2排放的可行技术。
目前,能源利用过程中进行CO2捕获的主要技术路线有三条:
1.燃烧后的CO2分离回收是指在能源系统的尾部亦即热力循环的排气中分离和回收CO2。由于可以从已建成的能源系统排气中回收CO2而无需对能源系统本身作太多改造,因而这种回收方法与现有能源系统的兼容性较好。然而,与其它环境污染物(如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不同的是,CO2化学性质稳定,且需要处理的量很大,而在能源系统尾部排气中CO2浓度很低(体积浓度仅3%~15%左右),因而虽然有关物理、化学方法可以实现CO2的分离回收,但其分离回收过程的能耗与投资很高,从而使CO2减排的成本过高、消耗的额外能源量过大,难以接受。
2.采用富氧燃烧回收CO2(又称燃烧中CO2回收方法)是能源动力系统CO2减排方法中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理论上采用纯度较高的富氧(如O2摩尔浓度在95%以上的富氧)组织燃烧时其尾部烟气中的CO2摩尔浓度(也就是体积浓度)可以达到95%~98%。但实际的实验和示范装置表明,其CO2摩尔浓度最高只能达到80%~90%,进一步提高浓度则会使不完全燃烧损失等大幅增加,其杂质气体包括:N2、O2、Ar等。这样浓度的CO2气体是很难用于其它工业用途的,也无法用于CO2的运输和储存,因此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分离提纯。然而,如果采用传统的化学或物理吸收法来分离回收CO2,则一方面在分离环节又将引入很高的能耗与投资,另一方面CO2气体的压缩或液化也会带来高能耗,再加上氧气制备过程的能耗与投资,将使总的CO2回收能耗与成本非常高昂,更加难以接受。因此,能够从CO2浓度较高的混合气体中低能耗地分离提纯CO2的方法,对于富氧燃烧这种新型环保技术路线而言意义重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16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孔树脂提取物中残留溶剂的顶空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 下一篇:菲涅尔太阳集热装置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