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媒体编码系统、量化系数编码装置及量化系数编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9442.7 | 申请日: | 201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6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黄义钦;童怡新;何嘉强;林昱呈 | 申请(专利权)人: | 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7/50 | 分类号: | H04N7/50;H04N7/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任永武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媒体 编码 系统 量化 系数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媒体编码有关,特别地,是关于一种能够针对量化系数组找出其相对应的最佳的可变长度编码模式,以达到最佳的编码效率的媒体编码系统、量化系数编码装置及量化系数编码方法。
背景技术
于传统的MPEG-4媒体编码系统中,量化的离散余弦转换系数(quantized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coefficients)组包含三个离散余弦转换系数run、level及last且以(run,level,last)的型式表示,并系通过可变长度编码(Variable-Length Coding,VLC)的方式进行编码。一般而言,可变长度编码方法是通过可变长度编码表(VLCtable)对一组量化DCT系数(run,level,last)进行编码。
实际上,可变长度编码表有两种型式,其中一种是帧内编码(intra-coded)的型式,适用于当视讯串流中的相邻两画面无法比较出相当接近的大区块(macroblocks)时,对同一画面内的两个大区块进行编码;另一种则是帧间编码(inter-coded)的型式,适用于当视讯串流中的相邻两画面可以比较出相当接近的大区块时,对相邻画面的两个大区块进行编码。
请参照图1,图1是绘示可变长度编码表与其它三种可变长度编码模式的适用范围间的相对关系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于可变长度编码表所能定义的量化DCT系数组的数目有限,所以除了已定义于预设可变长度编码表中的量化DCT系数组(run,level,last)之外,其它的量化DCT系数组则可分别适用于Type 1、Type 2及Type 3等三种逸出编码模式(escape coding mode)。其中,Type 3为固定长度(fixed-length)逸出模式,其适用范围最广,可涵盖所有的量化DCT系数组;Type 1为系数level逸出模式,而Type 2为系数run逸出模式,两者分别适用于某部分的量化DCT系数组。值得注意的是,Type 1与Type 2的适用范围将会有部分重叠之处,如图1中的范围A所示,位于范围A内的所有量化DCT系数组均可同时适用Type 1与Type 2进行编码。
接着,请参照图2,图2是绘示传统的媒体编码系统对量化系数组进行编码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首先,执行步骤S10,判断该组量化系数是否已被定义于一预设可变长度编码表中。若步骤S10的判断结果为是,该方法即执行步骤S11,直接根据该预设可变长度编码表对该组量化系数进行编码。若步骤S10的判断结果为否,代表该预设可变长度编码表中并未包含该组量化系数的编码信息,所以无法通过该预设可变长度编码表对该组量化系数进行编码。
此时,该方法执行步骤S12,判断第一可变长度编码模式(Type 1)是否适用于该组量化系数。若步骤S12的判断结果为是,该方法即可执行步骤S13,根据第一可变长度编码模式对该组量化系数进行编码。若步骤S12的判断结果为否,该方法执行步骤S14,判断第二可变长度编码模式(Type 2)是否适用于该组量化系数。若步骤S14的判断结果为是,该方法即可执行步骤S15,根据第二可变长度编码模式对该组量化系数进行编码。由于第三可变长度编码模式(Type 3)对于所有量化系数组而言均可适用,所以若步骤S14的判断结果为否,该方法即执行步骤S16,根据第三可变长度编码模式(Type 3)对该组量化系数进行编码。
值得注意的是,判断第一可变长度编码模式是否适用于该组量化系数的步骤S12以及判断第二可变长度编码模式是否适用于该组量化系数的步骤S14的执行顺序可互相交换,亦即Type 1与Type 2的判断顺序并无一定的限制,但顺序交换后有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判断结果。
然而,上述的作法对于同时可适用于Type 1与Type 2的量化系数组(亦即图1中的范围A所涵盖的量化系数组),很可能会从Type 1与Type 2中选出“非最佳编码模式”,亦即将该组量化系数通过“非最佳编码模式”进行编码后所得到的编码长度并非最短编码长度,故无法得到最佳的编码效率(best coding efficiency)。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94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