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灰绿藜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9115.1 | 申请日: | 201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8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丁辉;孙涛;徐世民;张艳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1/02 | 分类号: | C10L1/02;C11C3/10;C11B1/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30007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灰绿藜 制备 生物 柴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用灰绿藜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的方 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但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的生产 量正在接近历史最高峰,可供人类使用的石油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国对未开采 油田争夺的愈演愈烈。我国从2003年开始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年 进口原油增长了31%,面对上述激烈的石油竞争,我国付出的代价也日益增大,因此寻找 可再生资源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物已成为必然。
生物柴油是一种重要化石燃料替代物,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美国ASTM 关于生物柴油的定义是从可再生脂质资源,如植物油或动物脂中得到的长链脂肪酸烷基单 酯,是由长链脂肪酸的单烷基酯组成的燃料。“生物”表示它相对于石化柴油而言,是一 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柴油”指的是它可用于柴油发动机。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替代性燃 料,它能够以纯态或与石化柴油混合使用。
对于生物柴油这个名词,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仅仅指的是符合美国ASTM标准或者欧盟 标准规定各种理化指标的脂肪酸甲酯,而不是原料植物油、动物脂肪、特别是反应过的油 和脂肪、煤浆、或任何“生物提取”的燃料,或者乳化柴油、复合柴油,凡此种种未能满 足上述定义和标准中指标的均不是生物柴油,不可以将其与生物柴油混淆。
灰绿藜是一种广泛生长于北方地区的非粮野生作物,如果不加处理任其腐烂掉,就形 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如果将灰绿藜压榨成油,并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形成生物柴油,既合 理而有效的利用了野生植物资源,又为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另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项技术的实施不与人争粮争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价格低廉的以灰绿藜为原 料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用灰绿藜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步骤如下:
a.用压榨机将灰绿藜压榨成油,用自然沉淀法将杂质除去;
b.将灰绿藜油、催化剂KOH的甲醇溶液混合;甲醇和灰绿藜油的质量比为1.6∶1, KOH催化剂质量为灰绿藜油重的0.5%到1.5%;
c.将上述混合液加入到装有搅拌装置、回流冷凝装置和温度测试仪的10L反应釜 中,恒温、搅拌回流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酯交换反应的时间为0.5到1.5小时, 酯交换反应的温度为60℃到80℃;
d.静置分层,上层为脂肪酸甲酯层,下层为甘油层;
e.分液得到上层脂肪酸甲酯,减压蒸馏除去多余的甲醇,得到纯度为90%以上 的脂肪酸甲酯;
f.将上述提炼出的脂肪酸甲酯再加入一部分石化柴油,搅拌后即可得到生物柴 油。
所述石化柴油的加入量为脂肪酸甲酯重量的23%。
本发明以灰绿藜为原料制造生物柴油的方法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价格低廉,能大批量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2.灰绿藜是广泛生长于北方地区的野生作物,通过本发明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将灰绿藜 油转化为生物柴油;并且这一发明既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了闲置资源,又为缓解我国的能源 短缺状况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
3.本发明的生物柴油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主要表现在硫含量低,可大大降低二氧化 硫和其他硫化物的排放;氧含量高,与普通柴油相比,其燃烧时排烟少,相对应的一氧化 碳的排放量也少;生物降解性能高。
4.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由于闪点高,生物柴油不属于危险品。因此,在运输、储存、 使用方面的安全性又是显而易见的。
5.具有可再生性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其通过农业和生物科学家的 努力,可供应量不会枯竭。
6.生物柴油工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本国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7.由于生物柴油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低于该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二氧化碳, 从而改善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导致的全球变暖这一有害于人类的重大环境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实施例是为进一步描述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 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91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晶显示模组
- 下一篇:一种通过炭化将生物质制造合成气的工艺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