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农药组合物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87034.8 | 申请日: | 2010-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8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姜兴印;张吉旺;刘鹏;董树亭;吴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N47/14 | 分类号: | A01N47/14;A01N43/653;A01P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71018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玉米 褐斑 农药 组合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1-(4-氯苯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4,4-二甲基戊-3-醇(以下称戊唑醇)、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锰和锌离子的多元配位化合物(以下称代森锰锌)、湿展剂和其它助剂组成的农药组合物。
同时,本发明涉及应用该组合物防治玉米褐斑病、玉米锈病等病害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戊唑醇是广谱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机制为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种子处理或叶面喷洒可防治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和黑穗病等多种病害。但该杀菌剂拌种或幼苗期使用容易造成对禾谷类作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对玉米幼苗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连续单一使用易产生抗药性和单独使用成本高等缺点。
代森锰锌是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锰和锌离子的多元配位化合物,是杀菌谱较广的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病原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对果树、蔬菜上的炭疽菌、早疫病等多种病害有效,生产中使用成本较低。
玉米褐斑病是由玉米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 Miyabe)侵染而引起的病害,该病害原是玉米生产上的次要病害,在国内外均有发生,一般损失不大。近年来,由于大量种植单一玉米品种、农业耕作制度的变革以及气候等原因,该病在我国玉米产区尤其是夏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造成大面积流行,危害十分严重。其中,在华北地区和黄淮流域的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危害更重,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造成叶片干枯,甚至出现整株死亡,产量损失一般为10%~15%,严重的可达30%~40%(L.W.OLSONand L.LANGE,1978;L.W.OLSON,U.M.EDEN and L.LANGE,1980;李广领,2009;郝伟,2008;孙炳剑,2006;沈光斌,2000等)。目前,没有发现对玉米褐斑病的免疫或高抗品种,因此化学防治仍是目前生产中控制该病害的主要措施之一。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由内吸性杀菌剂戊唑醇、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湿展剂和其它助剂等组成的农药组合物,可提高对玉米褐斑病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活性和田间病害控制效果,减少戊唑醇的使用量,提高对玉米幼苗的安全性,降低使用成本,以及应用该组合物进行种子处理和田间喷雾处理防治玉米褐斑病等病害的方法。
本发明发现,戊唑醇与代森锰锌的组合物在4∶1~1∶4的配比中,对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抑制均有显著增效作用。本组合物中可含有戊唑醇10%~40%,代森锰锌10%~40%,分散剂亚甲基二萘磺酸纳1%~2%;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复合物复合型湿展剂5%~10%,高岭土8%~74%。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组合物控制玉米褐斑病等病害的范围和方法。
本发明中戊唑醇和代森锰锌配比对褐斑病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表1结果证明,戊唑醇与代森锰锌的组合物在4∶1~1∶4的配比中,其共毒系数(CTC)值均大于12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6-2006)判定,二者混合使用均有增效作用,显著提高了对褐斑病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活性,增效作用显著。
本发明中戊唑醇和代森锰锌按照4∶1~1∶4配比的组合物,较戊唑醇单独应用降低了戊唑醇的含量,种子处理或叶面喷洒提高了对玉米幼苗的安全性,降低了使用成本,并且两种药剂的作用机理不同,防病机理互补,可以延缓戊唑醇连续单一使用易产生抗药性等缺点。
表1戊唑醇和代森锰锌及其不同配比对玉米褐斑病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抑制毒力(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70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黑米冰淇淋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野生欧洲李扦插繁殖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