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压心肺复苏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6546.2 | 申请日: | 201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3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赵景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景礼 |
主分类号: | A61H31/00 | 分类号: | A61H31/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张中南 |
地址: | 2663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压心肺 复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辅助器具,具体涉及一种负压心肺复苏器。
背景技术
在急诊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时,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CPR)容易使1/3患者发生肋骨骨折。如果心搏骤停者伴有胸廓畸形或胸肋骨骨折,或因实施传统的CPR按压导致肋骨骨折,就会因胸廓复张受限,使心泵或胸泵机制不能得到理想发挥,抢救此类患者再使用传统的CPR将会直接影响复苏效果。单纯腹部按压CPR,放松时只能使膈肌回复到原位,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膈肌移动幅度,难以保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目前尚未有一种能最大限度地移动膈肌幅度,又不会导致患者腹部皮肤损伤的负压心肺复苏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负压心肺复苏器,以便既能实现急诊抢救的心肺复苏效果,又不会导致肋骨骨折,且能最大限度地移动膈肌幅度,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一种负压心肺复苏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盘,以及吸盘顶端的一个内含单向阀的连通管,且该连通管与负压引流装置相连,有一个罩体套在连通管下部并罩在吸盘外,设置于连通管上的手柄与罩体的顶端相接触,并且上述吸盘的底端伸出罩体15~25mm。
考虑到罩体在连通管上的套置效果,在上述手柄以下的连通管外还套有一根固定在罩体内的套管。
考虑到增加手柄与罩体顶端的接触面积,在上述罩体顶端的连通管外还有一个垫片。
考虑到吸盘对于腹部皮肤的吸附效果,上述吸盘呈钟形,并且底面直径与高度之比为5∶4。
考虑到罩体对于腹部皮肤的按压效果,以及与吸盘的形状相吻合,上述罩体呈钟形,并且底面直径与高度之比为5∶4。
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坚固耐用,使用方便,可重复使用,在急诊抢救时不会导致患者腹部皮肤损伤或肋骨骨折,充分利用了病房现有的负压引流装置,不必采用传统CPR一人负责按压、一人负责人工呼吸的复苏方式,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最大限度地移动膈肌幅度,具有显著的急诊抢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未包含负压引流装置)。
图3为本发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未包含负压引流装置)。
其中,1、负压引流装置,2、吸盘,3、罩体,4、手柄,5、单向阀,6、连通管,7、套管,8、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负压心肺复苏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盘2,以及吸盘2顶端的一个内含单向阀5的连通管6,且该连通管6与负压引流装置1相连,并有一个罩体3套在连通管6下部并罩在吸盘2外,设置于连通管6上的手柄4与罩体3的顶端相接触,并且上述吸盘2的底端伸出罩体3的长度是15~25mm。
考虑到罩体3在连通管6上的套置效果,如图1所示,在上述方便实施压提的手柄4以下的连通管6外还套有一根固定在罩体3内的套管7。
考虑到增加手柄4与罩体3顶端的接触面积,如图1、3所示,在上述罩体3顶端的连通管6外还套有一个垫片8,即该垫片8位于手柄4和罩体3的顶端之间,并且该垫片8可以与罩体3内的套管7相连接。
考虑到吸盘2对于腹部皮肤的吸附效果,如图1~3所示,上述吸盘2呈钟形,并且底面直径与高度之比为5∶4。
考虑到罩体3对于腹部皮肤的按压效果,以及与吸盘2的形状相吻合,如图1~3所示,上述罩体3呈钟形,并且底面直径与高度之比为5∶4。
上述吸盘2和手柄4,以及连通管6、套管7、垫片8均可以用医用工程塑料制成,手柄4可以呈便于把持的亚铃状,并使操作者在提拉时动作更加规范。
上述罩体3可用较柔软的医用塑胶制成,为了不损伤腹部皮肤,上述罩体3和吸盘2环形的底部都是圆滑的。
上述吸盘2通过带有单向阀5的连通管6与负压引流装置1相连接,采用底面直径与高度比为5∶4的钟形的吸盘2,最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负压引流装置1保持吸盘2内负压,从而大幅提拉起腹部皮肤,增加膈肌下移幅度和胸腔内负压,促进血液回流,充分发挥“胸泵”作用,实现心肺的迅速复苏。
考虑到大人、小孩、肥胖者、消瘦者的形体差异,上述吸盘2的底端伸出罩体3的长度在15~25mm范围内,从而确保在按压时吸盘2所覆盖的部位先受压,罩体3所覆盖的部位后受压,增加腹部受压面积和幅度,从而最大程度地使膈肌上抬,增加胸内压,提高心脏排血量,更好地发挥了“心泵”作用;在提拉时罩体3先离开腹部,吸盘2受到提拉后,向上提拉的力量会集中在吸盘2所吸附的腹部,从而保证了膈肌最大程度地向下移动,增加胸腔内负压,促进血液回流,更好地发挥了“胸泵”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景礼,未经赵景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65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基聚丙烯酰胺复合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组合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