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物雄性育性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3677.5 | 申请日: | 201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0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辉;白书农;许智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415 | 分类号: | C07K14/415;C12N15/29;C12N15/63;C12N5/10;C12N1/15;C12N1/19;C12N1/21;C12N15/11;A01H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871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雄性 相关 蛋白 及其 编码 基因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雄性育性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背景技术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杂种优势利用为我国水稻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面临我国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所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新的重大需求,能否进一步发掘杂种优势的应用潜力以应对,就成为摆在当代科学家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杂种优势的形成基于两个不同亲本的组合。要在现有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其潜力,除了需要加强杂种优势形成机制的研究之外,还急需建立有效的方法来创造雄性不育性状,以便有效扩大杂交组合的筛选和优秀组合在生产上的应用。
目前,在育种工作和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雄性不育性状多来自于自然突变及其性状转育株系。雄性不育性状的来源十分有限,是扩大杂交组合筛选特别是应用的严重制约因子。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就已经证明通过生物技术的方法可以创制人工控制的雄性不育性状,但是,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规则,所有具有应用潜力的创新都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寻找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人工控制雄性不育性状的思路和方法,已经成为希望把握发掘杂种优势应用潜力主动权的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无法回避、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利用常规育种的方法选育不育系,或者把不育性从一个品种转育到另一个品种中,这些方法周期长、见效慢,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也有许多控制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基因被克隆,但是由于植物的不育性受核基因、线粒体基因、叶绿体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人们对其认识还不足,所以难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效果,基因工程雄性不育与用常规方法选育雄性不育相比具有一些特点:选育周期缩短,育性相对稳定,受环境影响小,对基因型依赖少,环境污染少。Mariani等人在1990年开创了一个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的新途径。他们应用来自于烟草的花药绒毡层特异启动子(TA29)和核糖核酸酶基因(Barnase)嵌合后转化烟草和油菜,由于核糖核酸酶的作用,转基因烟草和油菜的花药绒毡层被破坏,形成花粉败育,而转基因烟草的其他器官发育正常。目前除了Barnase基因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基因被应用于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物雄性育性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植物雄性育性相关蛋白(CaETR1),来源于黄瓜(Cucumis sativusL.),是如下(a)或(b):
(a)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b)将序列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雄性育性相关的由序列1衍生的蛋白质。
为了使(a)中的CaETR1便于纯化,可在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末端或羧基末端连接上如表1所示的标签。
表1 标签的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36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型压敏胶材料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L-羟脯氨酸甲酯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