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紧密纺纱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3448.3 | 申请日: | 2010-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46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新;徐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建新;徐建中 |
主分类号: | D01H5/72 | 分类号: | D01H5/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紧密 纺纱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紧密纺纱方法,涉及纺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在纺纱中对纱线形成过程中的集束纤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纤维集束技术的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纺纱过程及其纱线形成过程中,纤维的集束方法有:负压抽气吸附集束法、缝隙导槽集束法、轴辊压缩法。上述的已知的公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着诸多弊端,抽气吸附法中,杂质及短绒等常常被附着而堵塞网孔,对纤维吸附不足,必须经常要清洁网孔。导槽集束法,存在着纱线不同,需要换不同的缝隙导槽装置,且易被杂质纤维卡住。轴辊压缩法,则机械运动部件较多,装置较复杂。总之,虽然都起到了一定的集束作用,但维护成本及管理要求非常高。
本发明就是在这样的实际应用中,经过对前者的认真总结、分析、探索后,在已有的公知技术基础上为克服和解决已有公知技术存在的诸多不足、缺陷与弊端,设想采用颗粒作用原理实施对纺纱中的纤维进行集束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而研制成功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紧密纺纱的纤维集束方法,本发明采用颗粒作用原理,利用颗粒组合而成的颗粒群构成的颗粒体系,当颗粒体系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的作用下,颗粒体系内部颗粒间相互间产生的挤压、吸附,颗粒间产生相应的结合力,当穿过这一体系的纤维在加捻卷绕成纱行进的过程时纤维与颗粒的相对运动,导致颗粒与颗粒间产生相对的位置变化,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颗粒群内部始终保持着均衡的内聚力,作用于纤维,这样在出纱处的一端会形成一种类似绷紧的聚束力而恰恰正是这个绷紧聚束力的作用,获得了纱线纤维的紧密集束效应。其基本原理将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本发明达到如下目的:
1、使纤维在形成纱的过程中,具有集束纤维的作用。
2、在具有集束纤维作用下,达到紧密纺的要求。
3、不受杂质、短绒影响,改善、提高紧密纺的质量。
4、弥补目前紧密纺存在的不足与弊端,使用方便,易维护。
5、使进一步提高紧密纺质量成为可能。
本发明可达到预期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紧密纺纱的集束方法,包括颗粒体系、导纱器、磁力源、振动源。
颗粒体系可由大小、规格不尽相同的导磁性材料或非导磁性颗粒组合而成的,不同材料颗粒组合,构成不同体系的颗粒群体系,采用相对应的外力及相对应的导纱形成器组合成不同的纤维集束
导纱器中的颗粒群体,在受到外来的作用下,颗粒与颗粒间,不同大小规格的颗粒间会产生一定的相互挤压、吸附,颗粒间会产生相对的附着聚合力,这个聚合力作用于穿过颗粒体系中的纤维,可使纤维在运行加捻卷绕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牵伸约束,在导纱器的出口处形成一种类似于绷紧的聚束力,从而达到紧密集束效应。
导纱器与磁力源或振动源构成整个紧密纺器件的主体,不同颗粒组合采用不同的导纱集束方法,不同的导纱集束方法又采用不同的外力,导磁颗粒采用磁力作用于颗粒,非导磁颗粒的则采用振动力作用于颗粒。
磁力源,可由永久磁体、电磁体或永久磁体与电磁体的组合,永久磁体、电磁体与导纱器组合的不同构造可形成多种导纱纤维集束方法,同样振动源可由机械振动、电磁振动产生,振动源与导纱器组合而成的不同构造同样可获得多种导纱纤维集束方法。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以及本发明上述的基本原理所述,使得本发明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紧密纺方法。
2、弥补了目前紧密纺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3、设备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使用方便。
4、不受杂质、短绒、飞花的影响。
5、进一步满足紧密纺的质量要求,提高了紧密纺的纱线质量。
说明书附图为本发明中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一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正如说明书附图1中所表述,一种紧密纺纱的纤维集束方法,其装置结构可由包括磁力源(1)、导纱体(2)、导磁颗粒体(3)、旋转轴(4)构成。
所述的磁力源(1)可以是具有一定磁性的永久磁体构成,所述的磁力源可以是根据电磁原理效应产生的交变磁场或直流电恒磁场与永久磁体共同构成。
所述的导纱体(2)可以是由陶瓷、尼龙等非导磁材料所构成,做成轴对称型的。在轴对称的三角凹槽区间产生具有一定的磁场强度,可吸附导磁颗粒体,用于集束纤维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建新;徐建中,未经徐建新;徐建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34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