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酰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83389.X | 申请日: | 2010-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0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邵华武;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7B43/06 | 分类号: | C07B43/06;C07C231/02;C07C233/07;C07C233/15;C07C233/05;C07C233/06 |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肖国华 |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有机化合物的制法,具体地说涉及胺的乙酰化反应,是一种制备乙酰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有机合成以及制药领域中,酰胺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化合物,由于其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因而广泛作为抗肿瘤、抗炎和抗病毒药物使用。此外,酰胺还应用于增塑剂、稳定剂及化妆品中。由于乙酰基容易被引入,且乙酰胺在碱性水解和催化还原等反应条件下不易被水解和还原,因此胺的乙酰化反应被广泛应用。传统的乙酰化反应一般采用胺与醋酸酐在碱催化作用下进行,其中吡啶、4-二甲氨基吡啶(DMAP)、4-吡咯吡啶(PPY)、三乙胺以及氢化钠等都是常用的碱性催化剂 [(a) Scriven, E. F. V. Chem. Soc. Rev. 1983, 12, 129-161; (b) Peng, Y. Y.; Liu, H. L; Tang, M,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9, 27, 1339-1344]。
质子酸如N-丙基氨基磺酸(SBNPSA),Lewis酸如La(NO3)3·6H2O,InCl3等也能有效地催化胺的酰化反应 [(a) Niknam K.; Saberi D. Tetrahedron Lett.2009, 50, 5210-5214 . (b) Reddy, T. S.; Narasimhulu, M.; Suryakiran, N, et al. Tetrahedron Lett. 2006, 47, 6825-6829; (c) Chakraborti, AK; Gulhane, R. Tetrahedron Lett. 2003, 44, 6749-6753]。
Likhar, PR等采用负载的三氯化铁 (PANIn-Fe) 来催化胺与醋酸反应,也能够有效地实现胺的乙酰化 [Likhar, PR; Arundhathi, R; Ghosh, S. et al.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009, 302, 142-149]。
除有机溶剂外,该反应还可以在水相或无溶剂条件下进行 [(a) Naik, S., G. Bhattacharjya,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04, 6, 1254-1260; (b) Guranda, D. T., L. M. van Langen, et al. Tetrahedron-Asymmetry. 2001, 12, 1645-1650]。
酰化试剂除了采用传统的酸酐、酰氯等,也可采用衍生的酰化试剂来合成酰胺 [Coniglio, S., Aramini, A., Cesta, M. C. et al. Tetrahedron Lett. 2004, 45, 5375-5378]。
此外,以叠氮化物为原料,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酰胺类化合物。反应以碘化铝为催化剂,在乙腈中回流,即可得到酰化产物 [Bez, G. Synth. Commun. 2002, 32, 3625-3628]。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实现胺的乙酰化反应,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反应过程较为复杂,有的反应需要提高温度,特别是反应活性比较低的苯胺类底物,甚至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反应;也有的需要有机溶剂以及毒性较大有机碱催化反应,以致造成对环境污染等。
自20世纪20年代Richards和Loomis研究发现超声波具有促进化学反应的作用以来,特别是随着大功率超声设备的普及和发展,超声波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几乎涉及到化学的各个领域,与有机合成中传统的外加热、搅拌方法相比较,超声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缩短、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等特点,同时还可以使一些不易发生的化学反应得以实现。尤其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成效更为显著,如已被应用于取代反应、缩合反应和环化反应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33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