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计算机管理装置及多计算机管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2640.0 | 申请日: | 201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3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哲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正自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计算机 管理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多计算机管理装置及多计算机管理方法;特别是用以多计算机分享至少两个外围装置(Peripheral device)的多计算机管理装置(Keyboard-Video-Mouse Switch)及多计算机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及其外围产品的应用也变的越来越普及和多元化,其中使用者可能因自身的需求而需要操作多台计算机。然而,如为了操作而为每台计算机配备一组包含键盘、鼠标及显示器,将给使用者在空间利用及金钱利用上的负担。因此传统技术提供一种如图1所示分别连接于多计算机的多计算机切换装置,以供使用者通过外围设备及多计算机切换装置来以切换方式选择性操作多计算机中其中之一。
图1所示为传统多计算机切换装置的方块图,其中传统多计算机切换装置连接于第一计算机30、第二计算机31、键盘40、鼠标41及显示器50。使用者通过传统多计算机切换装置10与第一计算机30及第二计算机31其中之一建立信号连接。举例而言,当传统多计算机切换装置10与第一计算机30建立信号连接时,使用者可使用键盘40和鼠标41及通过传统多计算机切换装置10来送出控制信号至第一计算机30以控制第一计算机30的运作。此外,使用者亦可控制第一计算机30将其包含的数据转换成影像信号并控制第一计算机30通过传统多计算机切换装置10传输影像信号至显示器50以供显示。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如欲取得第二计算机31所包含的数据,使用者可将传统多计算机管理装置10的信号连接切换至第二计算机31,以控制第二计算机31并取得该计算机所包含的数据。由此可见,使用者可通过传统多计算机管理装置10来选择性切换与第一计算机30及第二计算机31之间的信号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关于一种多计算机管理装置及多计算机管理方法,用于供至少一个操作装置通过输出操作信号至多个计算机其中之一以控制该计算机以及供计算机分第一外围装置及第二外围装置。
多计算机管理装置包含多个计算机接口、第一外围接口、第二外围接口、至少一个操作接口、至少一个指令输入接口以及控制单元,其中控制单元分别电连接于上述接口。计算机接口及操作接口分别电连接于计算机以及操作装置,以将计算机所产生的影像信号传输至操作装置和输出操作装置所产生的操作信号至计算机。第一外围装置及第二外围装置分别连接于第一外围接口及第二外围接口。此外,指令输入接口用于产生使用者指令以供控制单元根据使用者指令控制第一外围装置及第二外围装置通过第一外围接口及第二外围接口进行数据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传统多计算机管理装置的方块图;
图2所示本发明多计算机管理装置的方块图;
图3及图4所示为图2所示多计算机管理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图5所示为图4所示多计算机管理装置的变化实施例;
图6所示为本发明多计算机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7所示为多计算机管理方法的另一实施例;以及
图8所示为图7所示多计算机管理方法的变化实施例。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多计算机管理装置
200操作装置
210第一外围装置
220第二外围装置
230第一计算机接口
231第二计算机接口
240第一外围接口
241第二外围接口
250操作接口
260指令输入接口
270控制单元
271外围数据清单
280缓冲缓存单元
300第一计算机
310第二计算机
400第一传输通道
410第二传输通道
420第三传输通道
430第四传输通道
500切换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关于一种多计算机管理装置及多计算机管理方法,供至少一操作装置输出至少一操作信号控制多个计算机其中之一,并用以供该些计算机分享至少两个外围装置。本发明的多计算机管理及多计算机管理方法亦可通过外围接口连接于该些外围装置,其中外围装置间可通过外围接口进行数据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正自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正自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26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