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湿面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82168.0 | 申请日: | 2010-05-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6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钟业俊;刘成梅;涂宗财;梁瑞红;万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 主分类号: | A23L1/16 | 分类号: | A23L1/16;A23L3/35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鲜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湿面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品保鲜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有很强的生命力。虽然方便面、挂面等面条制品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但由于对营养、口感等方面的考虑,人们仍乐意到农贸市场购买现成轧制的鲜湿面条。即使现在流行的方便面,也毕竟只是人们的应急食品,还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主食习惯。所以,研制生湿面条有很好的前景,然而生湿面条水分含量高,在室温下保藏容易发生霉变,一般1-2天发生变质。
鲜湿面条难于保存和变质不能食用的原因,主要是微生物的腐败作用和成分的氧化变质造成的,而现行的保鲜方法的一般只具有单一保鲜功能,冷冻保鲜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腐败变质,但成本高,且在流通环节尤其是广大农村难以应用。
开发新的保鲜剂确实势在必行。能否将功能单一的某些防腐剂、抑菌剂、抗氧化剂、助剂进行科学配伍而制得实用的保鲜剂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在保鲜方面的缺陷,根据湿面条水分含量高,在室温下保藏容易发生霉变的特点,开发一种用于湿面条的保鲜剂。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保鲜剂的配方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材料组成:水100份,抗坏血酸3.5-4.0份,柠檬酸1.5-2.0份,丙酸钙3.5-4.0份,丙二醇4.5-5.0份。
本发明的制备工艺如下:
称取一定量的水,按成分配比逐个加入抗坏血酸、柠檬酸、丙酸钙和丙二醇,搅拌至全部溶解。
使用方法:将保鲜剂均匀喷洒于湿面条的表面即可;使用量为每吨面条中添加3.5-4kg保鲜剂。保鲜剂中各组成及含量均符合GB2760-1996标准。
本发明涉及的湿面保鲜剂成分中:茶树油是一种天然抑菌剂,具有广谱抗菌、抗炎、局部镇痛及生物降解能力强等特性,杀菌活性是石碳酸的11~13倍,可高效地杀死真菌和细菌,被广泛认为对人体无毒、无刺激,中国、美国(FEMA号3902)和欧洲已将其列入食品香料名单。在茶油商业应用中,由于纯茶树油溶解度低,使用过程中会迅速挥发而影响其功效,将茶树油制成乳化液可保持与物体紧密接触、释放高浓度的茶树油而保证其功效。
在天然保鲜剂中,有机酸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抗坏血酸、柠檬酸等,它们在食品保鲜时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有机酸分子能透过微生物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而离解,改变细胞内的电荷分布,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或死亡;特别是低分子有机酸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效。此外,抗坏血酸和柠檬酸不但是较强的有机酸,还分别是强还原剂和抗氧化增效剂,可以防止食品被氧化,用于保鲜效果明显,应用简便、经济,还能参加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丙二醇是一种抑菌剂可抑制细菌繁殖,防止米粉变质,同时作为保湿剂可保持米粉的水分,也可降低水分活度,与抗坏血酸、柠檬酸混合使用具有很好的保鲜增效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保鲜剂采用抑菌剂、抗氧化剂及助剂进行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保鲜效果好,不仅能延长面条的货架期,还具有维生素C强化效果。
2.保鲜剂配方简易,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1000g水中逐个加入38g抗坏血酸,18g柠檬酸,37g丙酸钙,46g丙二醇,搅拌至全部溶解。
实施例2
在1000g水中逐个加入36g抗坏血酸,15g柠檬酸,38g丙酸钙,49g丙二醇,搅拌至全部溶解。
实施例3
在1000g水中逐个加入39g抗坏血酸,17g柠檬酸,36g丙酸钙,47g丙二醇,搅拌至全部溶解。
使用方法:只需在和面时将保鲜剂加入,混合均匀,然后进入常规湿面加工流程即可。使用量为每吨面条中添加3.5-4kg保鲜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21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薏米露
- 下一篇:速溶性淡水鱼肽粉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