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热膜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1941.1 | 申请日: | 201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4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瑞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双银电热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34 | 分类号: | H05B3/34;H05B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程殿军 |
地址: | 0416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热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致热取暖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热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环保节能是当今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两大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好我们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比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威胁更加严峻,大规模的污染在灭绝某些生物的同时也在危及人类自升身的安全,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土壤衰竭,河水断流,洪水爆发导致的灾难时有发生,全球有限的自然资源正日趋枯竭,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的资源行将耗尽,对这些资源的争夺已经引发了局部战争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期,人类若不采取措施依靠目前的速度,无节制的消耗地球资源,那么地球上所有的资源都将耗尽。
因此,推广清洁能源与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节能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应用电致热技术进行采暖、保温即是这样的一个体现环保与节能理念的新技术。目前,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建筑节能的推广应用,智能化电采暖系统已悄悄进入中国城市的领域。并逐步形成了除集体供热、燃气供热之外的又一新的供热方式。近年来,随着环保法规的确立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城市节能、节水的要求,电力供暖作为清洁能源,以其清洁环保、节省能源、运行费用低等优越性已走进城市供暖领域,而辐射电热膜供暖系统就是电力供暖方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式。
采用辐射电热供暖系统供暖,可以作为热电连产的重要补充形式,符合目前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需要。既减少了政府巨大的城建投资,形成了市场化运作,又治理了大气污染,解决了燃眉之急,并且运行非常节能。然而,辐射电热膜作为一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其制造技术我国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技术,尤其在膜材料制造、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许多难题亟待克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膜及其制造方法,利用该电热膜通电发热进行取暖、保温等,以达到节能、环保、提高能效和降低采暖费用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热膜,该电热膜主要包括纳米膜、导电铜带、导电银带、碳墨发热体层和聚酯薄膜;其中,聚酯薄膜上印刷有碳墨发热体层,该碳墨发热体层上印刷有银浆即导电银带,该碳墨发热体层上还辐射有与导电银带平行的导电铜带;该包含碳墨发热体、导电银带和导电铜带的电热膜本体上部,覆盖有粘合所述聚酯薄膜的纳米膜。
其中,所述聚酯薄膜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所述碳墨发热体层由碳墨粉构成。
所述导电银带由银浆印刷制成。
所述导电铜带为金属铜线或铜箔构成。
所述纳米膜为具有热传导性纳米材料制成。
一种电热膜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印刷机上安装聚酯薄膜;
B、印刷碳墨发热体层;
C、印刷导电银带;
D、缠绕薄膜;
E、粘合薄膜。
其中,所述步骤A前进一步包括:检验PET薄膜是否完好和是否有异物的步骤。
所述步骤B和步骤C之后进一步包括用于烘干碳墨发热体层或烘干导电银带的步骤。
本发明所提供的电热膜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采用本发明电热膜,不需要用燃烧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方式取暖,因而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该电热膜厚度只有几毫米,而且安装简单,无需建锅炉房等设施,可大大降低建筑成本,加快施工进度。该电热膜能耗低、能效高,可使用寿命长达50年,在与采用水循环暖取方式等同效果的情况下,成本不足前者的三分之一,而且电热膜基本免维护,因而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还具有温度可自我掌控、方便设置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热膜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热膜制造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双银电热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双银电热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19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点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自动识别感应工件位置的数控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