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79990.1 | 申请日: | 2010-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39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 发明(设计)人: | 刘凡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凡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24/08 | 分类号: | B01D24/08;B01D24/4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94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压缩 垂直 纤维 过滤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把若干由纤维长丝制成的纤维束滤元悬挂在滤板上构成滤料组件,至少一个滤料组件安装在过滤器或过滤池壳体内形成过滤层,过滤前,朝着垂直纤维束伸展方向对过滤层施加压缩力使过滤层被适度压缩,过滤时,水沿着垂直或接近垂直纤维束伸展方向从过滤层被施加压缩力一侧进入从另一侧流出使水得到过滤,或水沿着垂直或接近垂直纤维束伸展方向从过滤层远离被施加压缩力一侧进入从另一侧流出使水得到过滤,清洗前,释放施加在过滤层上的压缩力使过滤层充分放松,清洗时,清洗空气自下而上沿着纤维束伸展方向通过过滤层,清洗水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沿着纤维束伸展方向通过过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清洗时清洗水采用下向流和上向流交替方式,或采用清洗水下向流排空清洗和上向流充水清洗方式。
3.一种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装置,所说装置包括重力式纤维束滤池和压力式纤维束过滤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壳体、滤料组件、压缩机构、过滤出水集水装置、清洗配气装置、过滤进水管、过滤出水管、清洗进气管、下向流清洗排水管或排空管、上向流清洗排水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说的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滤料组件主要由纤维束滤元、上滤板、下滤板组成,纤维束滤元上端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上滤板上,纤维束滤元下端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下滤板上,若干纤维束滤元构成过滤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说的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连接件可以是绳索、橡胶条、塑料条、不锈钢丝、金属环、塑料环、螺栓、插件等的一种,上滤板和下滤板上开有若干通水孔或通气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说的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下滤板可用若干坠件代替,每个坠件连接在纤维束滤元下端。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说的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滤料组件安装在壳体内,清洗配气装置设置在滤料组件的下方,过滤出水集水装置垂直面对滤料组件上的纤维束滤元并设置在滤料组件过滤出水一侧,过滤进水管与壳体连接,过滤出水管与过滤出水集水装置连接,清洗进气管与清洗配气装置连接,下向流清洗排水管或排空管与滤料组件下方的壳体连接,上向流清洗排水管与壳体上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说的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压缩机构主要由格栅板或缝隙板或多孔板、压力转换器、动力源组成,所说格栅板或缝隙版或多孔板连接在或接触在压力转换器上,压力转换器由动力源驱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说的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格栅板或缝隙板或多孔板为一层或一层以上,格栅板或缝隙板或多孔板设置在由若干纤维束滤元所构成的过滤层的内部或由若干纤维束滤元所构成的过滤层的外部过滤进水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说的机械压缩垂直流纤维束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压力转换器为一电动或气动或液动驱动的连杆机构,所说动力源为电动执行机构或气动执行机构或液动执行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说的机械垂直流纤维束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电动执行机构为用于调节和控制电动蝶阀或球阀或闸阀或截止阀的角行程电动执行器或多回转电动执行器或直行程电动执行器,所说气动执行机构为用于调节和控制气动蝶阀或球阀或闸阀或截止阀的角行程气动执行器或多回转气动执行器或直行程气动执行器,所说液动执行机构为用于调节和控制液动蝶阀或球阀或闸阀或截止阀的角行程液动执行器或多回转液动执行器或直行程液动执行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说的机械垂直流纤维束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压力转换器为一胶囊或胶囊组,所说胶囊或胶囊组通过管道与压力气源或压力水源连接,所说动力源为压力气源或压力水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凡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凡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999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