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河豚毒素的气单胞菌从暗纹东方鲀组织分离、发酵培养和所产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79363.8 申请日: 2010-05-20
公开(公告)号: CN101993834A 公开(公告)日: 2011-03-30
发明(设计)人: 鲍宝龙;杨桂梅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海洋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C12P17/18;G01N33/577;G01N33/543;G01N30/02;C12R1/01
代理公司: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代理人: 陈学雯
地址: 201306 上海市***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河豚毒素 气单胞菌 东方 组织 分离 发酵 培养 检测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组织分离产河豚毒素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molluscorum,气单胞菌的发酵培养及所产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本发明涉及药用微生物开发和利用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从细菌中提取河豚毒素,可用作河豚毒素的规模化生产,可为科学研究、医药行业等相关领域提供原料。 

背景技术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神经毒素,特异性阻断神经细胞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可潜在地作为镇痛、麻醉、戒毒、美容等的药品,临床实践证明了TTX对头痛、关节炎、破伤风、霍乱、伤寒、哮喘、百日咳、晚期癌症等多种疾病都有一定疗效目前,河豚毒素的应用还主要局限在科学研究领域。 

虽然河豚毒素的人工合成成功了,但合成成本非常昂贵,目前,人工提取的河豚毒素主要来自于于东方鲀属的河鲀。一方面,目前国内外TTX的提取的原材料全部来源于野生河豚的内脏组织,人工养殖的河豚内脏组织几乎不含TTX或含量极低,仅为野生河豚鱼TTX含量的1%,由于野生河鲀鱼数量有限、且原料昂贵、提取成本也相对较高。因为另一方面,从河鲀中提取河豚毒素,会破坏河鲀鱼的天然资源。因此,有必要从其它生物资源中提取河豚毒素。 

已有很多研究表明河鲀体内的河豚毒素,是来自其体内的某些细菌所分泌的,但细菌分泌的河豚毒素和来自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是否完全一样,还没有定论。如果两者是同一物质,那么通过分离筛选产河豚毒素的细菌,再经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就可以大规模的TTX,降低生产成本,也会相应地保护野生河鲀鱼的资源。 

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从红鳍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中分离能产河豚毒素细菌的报道,但这些细菌所分泌的产物是否为真正的河豚毒素,还需要更 严格的检测鉴定。目前鉴定从河鲀中提取的河豚毒素的常见方法有小鼠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酶联免疫法等,其中,最可靠的方法是质谱法和酶联免疫法。质谱法可以鉴定分子量,酶联免疫法可以帮助鉴定有相似或相同的分子结构。在目前还不清楚细菌来源的河豚毒素晶体三维结构的情况下,应该需要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酶联免疫法来鉴定细菌来源的河豚毒素,否则,很难确定细菌来源的河豚毒素和河豚来源的河豚毒素是同一物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野生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卵巢中分离的能产河豚毒素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molluscorum的方法,包括分离气单胞菌Aeromonas molluscorum所用的方法、气单胞菌Aeromonasmolluscorum发酵培养方法、气单胞菌Aeromonas molluscorum所产河豚毒素的竞争性ELISA检测方法、气单胞菌Aeromonas molluscorum所产河豚毒素的LC-MS检测方法。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敌,腹腔气囊则迅速膨胀,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蝦、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中分离出能产河豚毒素的细菌Aeromonasmolluscorum的方法,该细菌所产的河豚毒素与河豚来源的河豚毒素一样或非常相似,可用作河豚毒素的商业开发和相关的科学研究。 

产河豚毒素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molluscorum),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日期2010年4月23日, 保藏编号CGMCC NO.3760。 

本发明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93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