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9230.0 | 申请日: | 201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9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何凌;金新锋;纪长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凌;金新锋;纪长永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C08L23/12;C08L23/08;C08L23/06;C08K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 双向 拉伸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包括共挤复合的基层和功能层,基层含有聚丙烯或聚乙烯或其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包含组分(A),或包含组分(A)和组分(B)的共混物:
组分(A)为乙烯与丁烯、己烯和/或辛烯的共聚物,或所述共聚物的共混物,或其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共混物;所述组分(A)的特征在于具有最少两个熔点,第一熔点在约75度-110度之间,优选在约85度-105度之间;第二熔点在约110度-135度之间,优选在约115度-130度之间;
组分(B)为带有极性基团的乙烯共聚物,其选自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乙烯离子型极性聚合物和其共混物,所述极性乙烯共聚物的特征在于,极性共聚单体在所述极性乙烯共聚物中含量为4-25重量%,
其特征在于,其中组分(B)中的极性共聚单体重量占功能层小于5%,优选小于2%。
2.权利要求1的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中功能层中的组分(A)的熔点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量,其DSC曲线至少有两个熔融峰,第一个峰的熔点为约75度-110度,优选为约85度-105度;第二个峰的熔点为约110度-135度,优选为约115度-130度。
3.权利要求2的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中组分(A)的DSC曲线中,所述第一个峰面积占整个功能层熔融峰面积的20%-95%,优选为30%-85%,最优选为40%-70%;所述第二个峰的面积占整个功能层熔融峰面积的5%-80%,优选为15%-70%,最优选为30%-60%。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中组分(A)为最少两个主要组分共混物,其中第一组分聚合物熔点在约75度-110度,优选约85度-100度,第二组分聚合物的熔点为约110度-135度,优选约115度-130度,
其中第一组分聚合物为乙烯共聚物,其选自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乙烯-辛烯共聚物和其任意共混物;
第二组分聚合物为乙烯共聚物,其选自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乙烯-辛烯共聚物和其任意共混物;
或第二组分聚合物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低密度聚乙烯(LDPE)。
5.权利要求4的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中所述第一组分聚合物中所述乙烯共聚物为茂金属类聚乙烯,其共聚单体分布指数CDBI>55%,优选CDBI>65%,分子量分布(Mw/Mn)在2-3之间,DSC测试时只有一个融熔峰。
6.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中组分(A)为双峰聚乙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峰聚乙烯的DSC曲线上最少有两个明显的熔融峰,第一个峰的熔点在约75度-110度之间,优选在约85度-105度之间;第二个峰的熔点在约110度-135度之间,优选在约115度-130度之间。
7.权利要求6的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中所述双峰聚乙烯的DSC曲线中,所述第一个峰面积占整个功能层熔融峰面积为约20%-95%,优选为约30%-85%,最优选为约40%-70%;所述第二个峰面积占整个功能层熔融峰面积为约5%-80%,优选为约15%-70%,最优选为约30%-60%。
8.权利要求6或7的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中所述双峰聚乙烯由两个反应器串联或并联而成的系统进行制备,其中一个反应器生产低熔点组分,另一反应器生产高熔点组分。
9.权利要求8的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中所述双峰聚乙烯由两个反应器串联或并联而成的系统进行,其中一个反应器生产低熔点高分子量组分,另一反应器生产高熔点低分子量组分。
10.权利要求8或9的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中所述双峰聚乙烯的低熔点组分由茂金属类催化剂聚合而成,其共聚单体分布指数(CDBI)大于55%,优选CDBI>65%。
11.权利要求10的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其中根据ASTMD-1238(190度,2.16千克)测试,所述双峰聚乙烯的测试融熔指数(MI)为0.5-30克/1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凌;金新锋;纪长永,未经何凌;金新锋;纪长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923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