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糖型杏苏止咳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7681.0 | 申请日: | 201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0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神龙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752 | 分类号: | A61K36/752;A61K9/16;A61K47/38;A61K47/36;A61K47/32;A61P11/14 |
代理公司: | 沈阳利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209 | 代理人: | 刘忠达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糖型杏苏 止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无糖型杏苏止咳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其的药物更是种类繁多,西药治疗多以抗生素类药、解热镇痛类药和抗病毒类药为主,虽然西药见效快,但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过多使用还会引起毒性反应,而使用中药治疗此类疾病则可以避免上述西药的缺点。
杏苏止咳颗粒是一种经典中成药,具有宣肺气,散风寒,镇咳祛痰的功效,对感冒风寒,咳嗽气逆有很好的疗效,但是该制剂中含有大量的蔗糖,易吸潮结块,给生产、储运带来不便。另外,它含糖量高,不适于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症的患者使用,这极大地制约了其临床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制备无糖型杏苏止咳颗粒,并且为保持原含糖制剂的口感,在处方中加入了甜味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糖尿病等忌糖患者服用的无糖型杏苏止咳颗粒。该制剂不含蔗糖,克服了同类品种含糖量高的弊端,不仅使用药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有效地防止了成品吸潮结块,提高产品质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杏苏止咳颗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过程简单,操作容易,易于工业化生产。
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无糖型杏苏止咳颗粒剂,是由苦杏仁63g、陈皮47g、紫苏叶63g、桔梗47g、前胡63g、甘草16g、稀释剂100-950g、润湿剂或黏合剂0-100g、矫味剂0-10g和崩解剂0-50g制备成。
本发明所述的稀释剂为糊精、乳糖、可溶性淀粉、微晶纤维素、甘露醇、山梨醇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物,优选糊精、乳糖、可溶性淀粉和甘露醇。
本发明所述的润湿剂是浓度为70%-95%的乙醇,优选浓度为80-95%的乙醇。
本发明所述的黏合剂为聚维酮、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物,优选甲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
本发明所述的矫味剂为安赛蜜、甜蜜素、甜菊糖、阿斯巴甜、三氯蔗糖、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物,优选甜菊糖、阿斯巴甜、木糖醇和山梨糖醇。
本发明所述的崩解剂为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聚维酮、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干淀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无糖型杏苏止咳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取苦杏仁63g捣碎,加温水浸泡24小时,加热蒸馏,馏液导入盛有90%乙醇的容器中,俟馏液量至50ml时,停止蒸馏,再重蒸馏,收集重蒸馏液约17ml,取重蒸馏液测定苦杏仁苷含量,并稀释至每1ml中含51mg的苦杏仁苷备用;将紫苏叶63g、前胡63g、陈皮47g蒸馏,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保存;将桔梗47g、甘草16g与上述苦杏仁、紫苏叶、前胡、陈皮药渣混合加水5-8倍量,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取上清液,与上述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适量,加入稀释剂100-950g、润湿剂或黏合剂0-100g、矫味剂0-10g和崩解剂0-50g,制成颗粒,干燥,放冷,喷入上述苦杏仁蒸馏液17ml及紫苏叶、前胡和陈皮提取的挥发油,混匀,即得。
本发明的无糖型杏苏止咳颗粒剂具有以下优点:
(1)不含蔗糖,长期服用不会引起肥胖;
(2)含有甜味剂,口感好;
(3)服用剂量小,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
(4)产品质量稳定,不易吸潮结块,保质期长;
(5)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6)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
(7)应用范围广,糖尿病等忌糖患者也可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无糖型杏苏止咳颗粒,是由苦杏仁63g、陈皮47g、紫苏叶63g、桔梗47g、前胡63g、甘草16g、糊精200g、淀粉200g和甜菊糖2g制备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神龙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沈阳神龙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76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