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xMxO4(x=0.01-0.2)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6261.0 | 申请日: | 201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9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谌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华冠恒远锂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91 | 分类号: | H01M4/139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1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合成 锂离子电池 正极 材料 limn sub 0.01 0.2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高压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xMxO4(x=0.01-0.2)的方法。
背景技术
1978年,Armand提出正负极都用能让锂离子嵌入-脱出的TiS2组成浓差电池。这种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是锂离子在两电极间进行嵌入脱出循环,被形象地称为“摇椅式”锂离子二次电池。但该电池电压仅0~2V,不具备锂电池高电压的特性。1980年初,发现LiCoO2具有TiS2同样的层状结构,同年,牛津大学Goodendugh等人提出用LiCoO2、LiNiO2、LiMn2O4作正极材料,开始了4V级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研究。由于Co价格昂贵并且有微毒且安全性欠佳。LiNiO2合成困难,循环性能也差,安全性更不好。LiMn2O4价格较LiCoO2和LiNiO2便宜且无毒,是一种富含锂的层状化合物,该化合物既能提供充放电反应过程在正负极之间嵌入-脱出循环所需要的锂,又能提供在负级表面形成SEI膜所需要的锂,还相对金属锂有较高的嵌锂电位。LiMn2O4具有高工作电压、高比容量、高倍率特性、应用温度范围宽、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等优点,是较理想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此外,还可掺杂不同的过渡金属元素M(M=Ni、Fe、Co、Al、Mo、La、Zn等)来优化性能。
由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过程都需经过高温煅烧步骤,通常该步骤所采用的设备是传统的高温炉,如马弗炉、隧道窑。这种方法虽然工艺简单,容易大规模产业化,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如产品均匀性差;热效率低,能源浪费大;易耗品消耗量大,生产成本高;物料浪费多,污染大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压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xMxO4(x=0.01-0.2)的方法,本方法采用高温炉高压煅烧,可缩短反应时间,降低反应温度,得到物理、化学性质均一的高倍率、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压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xMxO4(x=0.01-0.2)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前躯物:将锰源化合物和过渡金属元素M的可溶性盐加入水中并混合,在搅拌状态下加入沉淀剂,将不溶物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前驱体;
(2)原料混合:将锂的氢氧化物、氧化物或盐一种或几种与前驱体相混合,移入高温炉内;
(3)高温煅烧:将高温炉内温度控制在600-850℃,向高温炉内通入气体,使炉内压力控制在1-10MPa,混合原料在高温炉内煅烧10-40小时后冷却;
(4)冷却过筛:冷却后的物料经粉碎、筛分得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上述的方法,其步骤(1)中所述过渡金属元素M为Fe、Co、Al、Mo、La、Zn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可溶性盐为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醋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沉淀剂是碳酸钾、碳酸钠、氢氧化钠、氨水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的的方法,其步骤(2)中所述锂的氢氧化物为氢氧化锂,氧化物为氧化锂,盐为氯化锂、磷酸锂、碳酸锂、醋酸锂、硝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的方法,其步骤(3)中所述气体为氮气、氩气、氧气、氢气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和优点:
(1)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前驱体,可以使产品达到分子级的混合均匀,提高产品的电化学性能;
(2)掺入过渡金属M优化产品性能,起到稳定结构和增加寿命的作用;
(3)采用回转炉加热焙烧技术,提高LiMn2-xMxO4(x=0.01-0.2)产业化制备过程中物料混合的均匀性以及物料受热程度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产品物理、化学性能的一致性,改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并能达到降低成本、节能环保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华冠恒远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华冠恒远锂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62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片插套之单相电源插座结构
- 下一篇:侧键及应用该侧键的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