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有线数字电视的大频偏载波恢复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6109.2 | 申请日: | 2010-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7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兵;陈燕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国微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5/03 | 分类号: | H04L25/03;H04L27/38;H04N7/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7 | 代理人: | 胡朝阳;孙洁敏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有线 数字电视 大频偏 载波 恢复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用于有线数字电视的大频偏载波恢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自动增益控制模块、下变频模块、定时恢复模块、均衡模块和外接收机,还包括频偏纠正模块和载波恢复模块;所述的频偏纠正模块与均衡模块及载波恢复模块双向通信,并接收定时恢复模块发送的定时恢复数据;所述的载波恢复模块接收频偏纠正模块发送的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扫频,扫到频点后,将频点值分别送入均衡模块和下变频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衡模块在载波恢复之前进行盲均衡,去除信号中大部分的噪声和干扰,为载波恢复提供符合要求的数据;在载波恢复锁定之后,进行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均衡;同时跟踪信道变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波恢复模块包括扫频点选择单元、极性判决估偏单元和导向纠偏单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扫频点选择单元采用线性扫频方法或非线性扫频方法进行扫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性判决估偏单元包括频偏纠正模块、功率监测模块、极性判决模块、鉴相模块、环路滤波器和数字控制振荡器;所述频偏纠正模块输出两路信号,第一路信号经顺序连接的功率监测模块、极性判决模块、鉴相模块、环路滤波器和数字控制振荡器后送回到频偏纠正模块,所述频偏纠正模块的第二路信号直接输送到鉴相模块。
6.一种用于有线数字电视的大频偏载波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通过自动增益控制模块(101)接收来自发射端的中频信号,并将接收的无符号数转化成有符号数据;
b.通过下变频模块(102)将发射的中频信号降为基带信号,并在扫频估计大频偏成功后,按数据的实际符号速率和下变频输出符号的速率将扫频估计的大频偏进行换算,纠正信号存在的大频偏,最后将新数据通过低通滤波器送给定时恢复模块;
c.通过定时恢复模块(103)恢复数字钟引起的采样频率偏差和采样相位差;
d.通过均衡模块(104)在载波恢复之前进行盲均衡,去除信号中大部分的噪声和干扰,为载波恢复提供符合要求的数据;在载波恢复锁定之后,进行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均衡;
e.通过频偏纠正模块(105)在盲均衡成功结束后,接收盲均衡输出的数据和载波恢复估计出来的频偏,将盲均衡输出的数据纠正载波恢复输出的频偏后送给载波恢复估计剩余频偏,当频偏估计成功后,接收定时恢复送过来的数据和载波恢复送出来的频偏,将定时恢复输出的数据纠正载波恢复估计的频偏后送出给均衡模块进行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均衡;
f.通过载波恢复模块(106)对大频偏进行纠正处理,包括扫频点选择、极性判决估偏和导向纠偏;
g.通过外接机对纠偏的数据进行解映射和RS解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包括下列步骤:
f1.当盲均衡结束后,选择扫频点和扫频步长;
f2.频点选择后,分阶段用极性判决估计频偏;
f3.极性判决锁定后,进行导向判决鉴相,鉴相输出经过环路滤波器平滑后送投入数字压控振荡器;
f4.计算极性判决加导向判决估计频偏的统计平均值,判断该平均值与门限值的大小;如果平均值比门限值要小,扫频成功,将扫频点送入下变频单元进行换算纠偏;如果平均值大于门限值,则认为扫频点错误,跳转到步骤f1重新选择频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2包括三个阶段,具体执行下列步骤:
f21.通过检测频偏值门限来估计频偏,如果检测的频偏值小于第一频偏值门限,则执行下一步;如果检测的频偏值大于第一频偏值门限,则继续重复本步骤;
f22.通过检测频偏值门限来估计频偏,如果检测的频偏值小于第二频偏值门限,则执行下一步;如果检测的频偏值大于第二频偏值门限,则继续重复本步骤;
f23.通过检测频偏值门限来估计频偏,如果检测的频偏值小于第三频偏值门限,则执行f 3;如果检测的频偏值大于第三频偏值门限,则继续重复本步骤。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扫频方法为线性扫频或非线性扫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国微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国微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610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