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静态漏油系统中的压力控制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4605.4 | 申请日: | 2010-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1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S·F·沙弗;K·C·阿达姆斯;M·C·隆;A·S·约翰森;D·R·帕克特;J·Z·李;B·R·托尔;J·温卡塔拉格哈万;J·德佩瓦;M·D·吉尔斯特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特彼勒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55/02 | 分类号: | F02M55/02;F02M37/04;F02D4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态 漏油 系统 中的 压力 控制 | ||
1.一种卸压阀,包括:
阀体,其具有在入口和出口之间以流体方式定位的阀座;
阀构件,其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运动;
所述阀构件与所述阀座接触并且在所述阀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将所述入口与出口流体地阻隔;
当所述阀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入口经由小流通面积流体连接到所述出口;
当所述阀构件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入口经由大流通面积流体连接到所述出口;
电致动器,其附接到所述阀体并且在被供以能量时被可操作地联接以使所述阀构件运动;
所述阀构件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具有暴露于所述入口中的流体压力的开放液压表面;以及
第一弹簧,其可操作地定位以在所述阀构件处于所述第三位置处时将所述阀构件朝向所述第二位置偏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压阀,其中,所述电致动器是具有电枢的螺线管,所述电枢在该螺线管被供以能量时被联接以使所述阀构件朝着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运动;并且
第二弹簧可操作地定位以将所述阀构件朝向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偏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压阀,其中,所述阀构件的第三位置包括电枢的超行程位置。
4.一种发动机系统,包括:
低静态漏油系统,其包括:
共轨;
经由单独的分支通道流体连接到所述共轨的多个燃料喷射器;
变量输送高压泵,其出口流体连接到所述共轨的入口;
燃料箱;
燃料输送泵,其入口流体连接到所述燃料箱且其出口流体连接到所述变量输送高压泵的入口;
包括电致动器的卸压子系统,该卸压子系统具有第一结构、第二结构和第三结构,在所述第一结构,所述共轨与所述燃料箱之间的流体连通被关闭,在所述第二结构,所述共轨经由小流通面积与所述燃料箱流体连通,在所述第三结构,所述共轨经由大流通面积与所述燃料箱流体连通,所述卸压子系统响应于所述共轨中的流体压力超过比燃料系统的预定最大操作压力大的预定压力以液压驱动的方式从所述第一结构运动到所述第三结构;以及
与所述卸压子系统、所述变量输送高压泵和所述多个燃料喷射器中的每个单独控制通信的电子控制器,所述电子控制器能够将压力下降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电子致动器以使所述卸压子系统从所述第一结构运动到所述第二结构,并且随后响应于发动机载荷减小确定返回到所述第一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系统,其中,所述卸压子系统包括具有阀构件的阀,当所述卸压子系统在所述第一结构时,阀构件处于与阀座接触的第一位置,当所述卸压子系统在所述第二结构时,阀构件处于与阀座脱离接触的第二位置,当所述卸压子系统在所述第三结构时,阀构件处于进一步与阀座脱离接触的第三位置;
其中,所述阀包括:
第一弹簧,其被定位成将所述阀构件朝向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一偏置;和
第二弹簧,其被定位成当所述阀构件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将所述阀构件朝向所述第二位置偏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系统,其中,所述电子控制器能够将压力过冲控制信号发送到所述电致动器,以使所述阀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到所述第二位置,并且随后响应于发动机载荷增大的确定返回到所述第一位置;
其中,所述电子控制器能够将减压控制信号发送到所述电致动器,以响应于发动机停止运转的确定使所述阀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电子控制器能够将寄生损失控制信号发送到所述电致动器,以响应于发动机低载荷的确定使所述阀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7.一种操作具有低静态漏油系统的发动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操作变量输送高压泵将燃料供应到共轨;
经由单独的分支通道将燃料从所述共轨供应到多个燃料喷射器;
将燃料从所述多个燃料喷射器直接喷射到各个发动机气缸中;
点燃所述各个发动机气缸中的燃料;并且
从第一高发动机载荷过渡到第一低发动机载荷,所述过渡步骤包括打开并随后关闭所述共轨和燃料箱之间的流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特彼勒公司,未经卡特彼勒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460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