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质旋动气化燃烧炉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73925.8 | 申请日: | 2010-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2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兰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兰山 |
| 主分类号: | F24B1/19 | 分类号: | F24B1/19;F24B1/191;C10J3/7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启 |
| 地址: | 10016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质旋动 气化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旋动气化燃烧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煤或生物质燃料型采暖、炊事炉具,通常只在炉体上设置一个三个普通补风口,通入炉膛的氧气不足,这使得炉膛里的氧气含量很低,导致了炉膛上部的燃料和可燃气体因供氧不足而起火速度慢、不能充分燃烧,造成燃料利用率低、空气污染严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经过改进,以提高燃烧效率的生物质旋动气化燃烧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生物质旋动气化燃烧炉,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其内部的炉膛,壳体和炉膛之间的间隙设置有保温耐火层,在炉膛的底部设置有排灰口,炉膛的膛口处设置有形成螺旋进风的二次进风装置,在保温耐火层内设置有二次给氧装置,该二次给氧装置的出口与二次进风装置相通,在壳体的下部设置有向炉膛内、二次给氧装置供氧的总进风口。
进一步,所述炉膛的下部设置有炉膛进风口,该炉膛进风口通过风道与所述总进风口相通。
进一步,所述排灰口上盖装有活动底盖,该活动底盖上固定设置有提环。
进一步,所述排灰口的下部对应设置落灰箱。
进一步,所述二次进风装置包括进风环,该进风环放置在所述炉膛的膛口上,沿其环体周向均布贯穿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孔,该进风孔的进风端与所述二次给氧装置的出口相通。
进一步,所述进风孔的轴线沿所述进风环的径线方向设置,在进风孔的出风端设置有螺旋导流叶片,该螺旋导流叶片与所述进风环的径线方向夹有一定的角度,在螺旋导流叶片的导流下,以使得通过进风孔的进风在膛口处形成螺旋气流。
进一步,所述进风孔的轴线与所述进风环的径线方向设置夹有一定的角度,并且所有进风孔的夹角大小和方向相同,以使得通过进风孔的进风在膛口处形成螺旋气流。
进一步,所述进风孔内套装有进风管。
进一步,所述进风环采用保温耐火材料制成。
由于本发明采用二次给氧装置,使燃煤在不同燃烧阶段均能充分燃烧,从而提高了生物质燃料的利用率、降低空气污染,也更加节能;而且,通过在膛口处设置进风环,使得在膛口处形成螺旋进风,其进一步提高了燃烧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进风环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进风环另一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生物质旋动气化燃烧炉,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其内部的炉膛2,壳体1和炉膛2之间的间隙设置有保温耐火层3,在炉膛2的底部设置有排灰口4,排灰口4上盖装有活动底盖10,活动底盖10上通过提杆13固定设置有提环11,排灰口4的下部对应设置落灰箱12。当炉膛2内的燃料烧尽时,提动提环11来提起活动盖板10,燃料灰渣将落入落灰箱12中,落灰箱12可从壳体1的下部专用出口拿出。炉膛2的下部设置有炉膛进风口8,本实施例中炉膛进风口8为设置在炉膛2下部上沿其周向排列的通孔,炉膛进风口8通过风道9与壳体1的下部设置的总进风口7相通。
本发明中为了提高炉膛2上部的燃料和可燃气体的充分燃烧,在炉膛2的膛口处设置有形成螺旋进风的二次进风装置5,在保温耐火层3内设置有二次给氧装置6,二次给氧装置6的出口与二次进风装置5相通,二次给氧装置6的进口通过风道9与总进风口7相通。本实施例中,二次给氧装置6为预埋在保温耐火层3内的通风管。
二次进风装置5包括进风环51,进风环51采用保温耐火材料制成。进风环51放置在炉膛2的膛口上,沿其环体周向均布贯穿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孔52,进风孔52内套装有进风管54,进风孔52的进风端与二次给氧装置6的出口相通。
为了使通过进风管54的进风在膛口处形成螺旋气流,本发明中设计了两种结构形式的二次进风装置5。
1、第一种结构形式的二次进风装置5为:如图2所示,进风孔52的轴线沿进风环51的径线方向设置,在进风孔52的出风端设置有螺旋导流叶片53,螺旋导流叶片53与进风环51的径线方向夹有一定的角度,在螺旋导流叶片53的导流下,以使得通过进风孔52的进风在膛口处形成螺旋气流。
2、第二种结构形式的二次进风装置5为:如图3所示,进风孔52的轴线与进风环51的径线方向设置夹有一定的角度,并且所有进风孔52的夹角大小和方向相同,以使得通过进风孔52的进风在膛口处形成螺旋气流,该实施方式中,进风管54的内端头将向进风环51的内环伸出一定的余量,即:进风管54的内端头向外伸出进风环51的内壁,进风管54伸出的外露的端头将起到如螺旋导流叶片53的导向作用,以增强在膛口处形成的螺旋气流。
通过在膛口处形成螺旋气流,该螺旋气流将破坏膛口处原有气体的滞性,使得新的供入的氧气能够充分的与可燃气体混合,以达到使可燃气体充分燃烧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兰山,未经王兰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39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